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環保從業員總會主席 林曉輝
香港首個戶外清真美食節近日在尖沙咀舉行,推廣穆斯林友善文化,反響比預熱更熱烈。事實上,在全球伊斯蘭經濟規模在未來數年有望突破3萬億美元、中東資本加速東進的當下,構建穆斯林友好服務體系,已成為香港鞏固國際商貿樞紐地位的關鍵一躍。
穆斯林友好服務絕非宗教符號的簡單堆砌,而是打通經濟脈絡的關鍵一環。中東商團的商務考察往往始於機場祈禱室的方位設置,深於酒店餐食的認證標準,最終沉澱為對整座城市文明包容度的信任評分。這種信任資本具有乘數效應,當穆斯林客商在茶餐廳嘗到地道的清真菠蘿包,在維港夜景下參與傳統開齋節慶,商務合作的非經濟成本便悄然降低。迪拜憑借精細化服務吸引全球伊斯蘭資本的經驗表明,文化敏感性的服務轉化,往往能創造指數級的經濟紅利。
美食節背後湧動的市場潛力,揭示著城市產業升級的新可能。獲得清真認證的本地餐廳營業額明顯增加,半年內認證餐廳數量翻番,這組數據折射出穆斯林消費群體的巨大能量。隨着中東年輕一代成為家族生意繼承人,他們既保留着對傳統飲食的依戀,又渴望體驗本地化創新。這些消費場景的創新,正在孕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當新加坡推出穆斯林旅遊認證體系,香港也亟需構建從餐飲住宿到商務服務的完整生態鏈。
城市競爭力的較量,已悄然進化為文明互信的比拼。在區域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硬件設施的差距日益縮小,軟服務的文化穿透力成為決勝關鍵。清真標識不僅是宗教符號,更是文明對話的接口;特色舞蹈表演不只是藝術展示,更是情感共鳴的媒介。這種多維度的文化浸潤,使香港在吸引中東投資時,既能提供國際化的專業服務,又能營造賓至如歸的文化氛圍,形成難以複製的競爭優勢。
香港這座城市正悄悄開啟戰略轉型的新篇章。提升穆斯林友好服務,不僅是為了拓展生意版圖,更是在搭建不同文明間對話的新橋樑。這種有遠見的做法,終將讓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