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 陳勇
智慧政府的發展,是推動建設智慧城市和提升市民生活質素的重要一環。這既包括在政府服務中逐步引入創新科技,優化流程和提升效率,也體現於如何靈活運用創新策略思維,回應市民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有效調配現有資源和安排各種項目的優次。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財政司陳茂波司長提出多項涉及建設智慧城市的撥款,對此我們表示大力支持,期望政府透過科技提升服務和市民的生活質素。
為了更快、更有效地便利民生,我們期望政府優先考慮那些能帶來較廣泛效益、直接回應民生所需的項目。例如智慧交通,若能建設全港統一的交通資訊平台,整合交通流量監測和公共交通調度等功能,不僅能方便我們掌握即時交通狀況,也有助減少道路擁擠,提升出行效率。又如機場、大橋等大型基建項目,在完成工程同時,也應積極探索應用各種智能科技的可能性,以提升基建項目的管理和營運效率。應用智能系統既能減輕人手負擔,長遠來說也有助節省營運成本,體現「用得其所、應慳得慳」的精神,讓公共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運用。這類項目既切合日常生活需要,也能促進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進一步提升政府部門行政協調效能。
需平衡成本與實際效益
當然,在推動智能設施時,我們也需要時刻平衡投資成本與實際效益。例如海庭道聯用綜合大樓工程預算約26億港元,而其停車場自動泊車系統的每個車位成本高達約350萬港元,若未能確保這些智能車位將有效提升泊車效率,並能節省長遠營運開支,我們便應該考慮選擇更具成本效益的傳統方案,確保公共資源用得其所,回應市民對公帑運用的關注。
除了成本效益外,我們在推動智能設施時亦應該多考慮技術的成熟度和用戶體驗。立法會大樓的智能升降機便是其一個例子,分流節能的設計原意固然是值得認同的,但實際效果卻與理想的預期有所落差。當局未來推動智能設施時,應多加考慮有關技術是否真的能達到預期效果,以及用戶的實際體驗,或者可以先進行小規模試點,收集意見,逐步完善,確保新科技切合實際需要。
我們期望未來由智慧政府領航、建設智慧城市,為香港注入新動力之餘,更做到靈活回應社會發展需求。隨着創新科技不斷應用於公共服務和基建管理,我們有望見證更多以民為本、符合成本效益且切合實際需要的項目陸續推行,進一步提升香港整體的智慧生活體驗,讓創新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