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名家指點】中國如何形成擴內需的良性循環機制

【名家指點】中國如何形成擴內需的良性循環機制

責任編輯:朱劍明 2025-04-18 08:47:42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易憲容

 就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來看,在內,面臨着內需不足及房地產市場止跌企穩的問題,在外,美國總統特朗普挑起貿易戰所製造不確定性及風險對中國經濟已經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和影響。至於中美貿易戰,什麼時候結束,結果如何,完全是不一定的,但是應該肯定,由於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和謀劃,面對特朗普貿易戰的霸凌,中國政府進行了強力反制。在全球貿易戰中,中國發揮了關鍵作用,有效應對了美方的貿易壓力。鑒於中美貿易爭端可能持續較長時間,中國的最佳策略是專注自身發展,通過擴大內需形成良性循環機制,以應對挑戰並把握機遇。如果中國經濟增長能夠轉型到以居民內需驅動的方式上去,中國這個14億人口的大市場,肯定會所向無敵,對特朗普任何惡意愚蠢的行為都可把它涼一邊。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擴大內需是首要任務

 擴大內需,政府在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進行了部署,並把它作為2025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因為,內需不足是經濟穩增長中的主要矛盾。按照一般的統計數據,中國居民消費佔GDP 的比重大概是38%,但這一比重美國是70%左右、日本和歐洲是65%左右。如果中國居民消費佔GDP比重提升至60%,將推動經濟穩增長並促進增長方式轉型。但受人口結構和城鄉差異影響,這一比較意義有限。城鄉二元分割制度導致中國城鄉發展仍存在顯著差異。14億人口中,近7億為農村人口,其中約4億農民尚未進入城市,無法充分享受經濟增長成果。這些人口消費能力較低,部分仍處於自給自足狀態,其消費數據難以納入統計。

 另外10億人口(7億城市人口,3億農村人口)是擴大內需的主要群體,也是今年政府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如以舊換新、鼓勵生育、服務消費補貼等)的受益者。沿海經濟發達城市居民的消費能力尤為突出。例如,北京近日發布大風預警後,當地居民迅速搶購商品,導致超市貨架被清空。超市除生鮮外,其他食品和日用品通常有一周以上的庫存,但僅一天就被搶購一空,充分體現了居民的消費能力。這種情況不僅限於北京,在沿海一線城市也普遍存在。這些城市居民的潛在消費力不容小覷。

 關鍵在於創造需求導向

 現在問題是,這股巨大的居民潛在消費力如何才能發揮出來,以引來提振中國內地居民的消費?有分析認為,這次北京的「大風消費」突然爆發,雖然很容易被理解為小概率事件而不用太多的關注。但是,也應該看到,大風預警事件所引發的爆發式購物消費是一種「大風導向消費」,或者說是防範大風帶來的生活困擾所產生的消費需求,屬於典型的導向性需求。這就意味着,提振中國居民內需的關鍵在於需求導向。這不僅需要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更要根據不同性別、年齡、職業背景、個人偏好及消費能力,創造定製化的新需求,以提升居民生活質量。蘋果等企業通過持續創新,推出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產品,成功釋放了消費潛力並提振了國內需求。這種定製化導向不僅推動了中國消費增長,還形成了穩定內需的良性循環。儘管中國的人均消費水平低於發達國家,但其超過10億的消費人口規模已超過美、歐、日總和,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

 提振中國居民內需需建立良性循環機制,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關鍵,但這是一個長期過程。近期,中國政府通過發展和繁榮資本市場來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例如,特朗普關稅行政令引發全球市場震蕩後,中國政府果斷採取措施穩定A股和港股市場,減少市場波動。這表明,中國政府通過資本市場發展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決心不會因外部市場不確定性而動搖。當A股和港股市場比美國股市更穩定、收益更明顯時,將吸引全球資金流入,為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長提供更多機會。這也是提振內需、形成良性循環機制的重要環節。

責任編輯:朱劍明 【名家指點】中國如何形成擴內需的良性循環機制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