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17日於政府總部舉辦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專題座談會,就團結應對美國歪理濫施關稅集思廣益互動交流。他指出,國家始終是香港發展的最大機遇和最強大後盾,大家要堅定與國家並肩作戰,包括準備打好持久戰,通過分散風險開拓內需和海外新市場,加速推進升級轉型和品牌提升,提高生產與銷售網絡多元化,以及由加工轉為自主品牌,由「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名牌」等。其中,深化灣區合作,正是對接國家發展及共同應對貿戰的重要着力點。
特朗普執意挑起關稅戰,令商界跟美國做生意變得不容易,不單要承受更高關稅,即使可以轉嫁成本到美國消費者,出口商品的利潤也未必跟前相同,更莫說其政策朝令夕改甚而出爾反爾,在關稅之外,不排除又會搬出其他新壁壘來。「去美國風險」正成為當前國際經貿頭等大事,各地都在想方設法開拓美國以外的市場。香港也不能例外,必須因應形勢,快速出招,否則必然落後於形勢。
李家超已提出七招應對策略,第一招就是全面把握國家發展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國首季經濟數據證明,國家經濟基礎穩、韌性強,不單GDP增幅超預期,內需消費更是顯著擴大,新質生產力提速發展。國際上也普遍認為,中國是確定性和穩定預期的來源。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東盟三國成果豐碩。由歐盟到英國官員亦擬短期內訪華加強經貿合作,凸顯中國在全球經貿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說一千道一萬,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度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是香港渡過當下難關及獲得長遠發展的根本之道!在此基礎上,特區政府提出的其他應對當下經濟形勢的策略,如加強國際交往合作、加快產業升級轉型、加大發展科技創新、推動國際金融合作、把握多國需要分散地區風險的大趨勢等,才會更有效。
共建大灣區乃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路徑,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各市的互補性強,誠可進一步加強合作。以創科為例,香港可以發揮在研發、國際化和金融等方面的優勢,與區內各市共享先進製造業等資源,包括從昔日「前店後廠」的「中國製造」模式,透過科技創新打造「中國智造」名牌。除供給側轉型升級外,港企在需求方面亦可攜手內地企業一起內銷、一起出海,強化作為國家與國際間「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功能,把握「去美國風險」所衍生的產業鏈重整契機。
香港商報新媒體平台最近連日作出《港媒一姐灣區行》報道,引起多方關注。記者深入區內採訪,見到眾多鮮活的創科研發及應用成果,包括將應用於全運會的人形機械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和深圳科創學院的高端技術科研項目,以及正在舉行的廣交會客商對經濟前景的樂觀情緒,還有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對未來的憧憬,等等,均向大家展現了灣區最新發展狀況及所蘊藏的巨大潛力。香港在共建大灣區方面絕對機遇無窮,各界誠宜好好把握,充分發揮香港優勢,以更好應對未來挑戰。
團結就是力量,並肩前行勝過孤身走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速共建大灣區的進程,香港必可更好應對挑戰,在變局中開創更好新局。(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
圖源:李家超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