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從2018年初至2022年第三季,中國反制美國的打壓遏制基本採取守勢,就中國而言是中美較量戰略防禦階段。
從2022年9月開始,中國實施一系列重要戰略性行動,中美較量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美採取分階段脫鈎策略
2025年4月,中美貿易緊張局勢迅速升級。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全球貿易夥伴徵收「對等關稅」。4月4日,中國宣布對所有美國商品加徵34%的進口關稅。4月5日,新華社發布《中國政府關於反對美國濫施關稅的立場》。4月8日,特朗普將對中國的「對等關稅」稅率提高至84%。4月9日,中國也將所有美國進口商品的加徵關稅稅率提高至84%,並發布《關於中美經貿關係若干問題的中方立場》白皮書。同時,中國教育部發布留學預警,提醒赴美留學生評估安全風險;文化和旅遊部也發布赴美旅遊風險提示,建議中國遊客謹慎前往。直至中國對等升級對美國加徵關稅提高至125%。
風雲突變,山雨欲來。在我看來,2025年4月上旬,中美較量,由戰略相持階段進入戰略決戰時期。
「時期」與「階段」在時間維度上存在差異,前者通常具有更長的持續時間跨度。以中美關係為例,其戰略防禦階段持續近5年,戰略相持階段約2年半;而戰略決戰階段預計將持續至本世紀中葉,時間跨度約四分之一世紀。基於這一時間特徵,採用「時期」這一表述更為適宜。
中美戰略決戰時期第一階段剛開始,在特朗普本屆總統4年任期內將呈現的局面或態勢是,中美各自為首,形成世界兩大經貿體系,同時,伴隨或穿插若干較小經貿區。
特朗普第一次任美國總統的4年,尚未形成與中國經濟脫鈎的戰略。特朗普2018年發動主要對準中國的關稅戰、貿易戰,動機和目的是扭轉美中貿易長期巨額逆差。當時,打壓和封鎖華為等中國通訊產業先進企業,開美國在創新科技領域遏制中國之先河,但由於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突然衝擊,沒有演變成對中國在創新科技領域的全面封殺。與中國脫鈎的說法,那時還不流行。
拜登入主白宮後,隨着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進入尾聲而結束,美國聯合其盟友,對中國在創新科技領域不僅脫鈎而且嚴厲遏制。中國被美國民主共和兩黨視為唯一有力量也有意願挑戰美國霸權地位的對手,與中國逐步脫鈎成為華盛頓政界和戰略學術界的共識。所謂「去風險」,在歐盟心目中,是大幅降低對中國經濟包括中國市場的依賴,在美國心目中,是與中國分階段「脫鈎」的策略。
美試圖用關稅戰孤立中國
特朗普重返白宮後,儘管口頭或文字上未提及與中國「去風險」或「脫鈎」,但其行動上對中國加緊打壓和遏制。拜登政府則與盟友合作,試圖構建對華限制性政策框架,作為對華戰略競爭的一部分。特朗普則採取不同策略,通過徵收高額「對等關稅」來孤立中國,尤其針對東南亞國家如柬埔寨、老撾、越南和緬甸,以防止中國通過「洗產地」規避美國關稅。這一策略揭示了特朗普政府在經濟上孤立中國的動機和目的。
然而,這是如意算盤。特朗普開徵「對等關稅」,世界上絕大多數中小國家是敢怒不敢言,只得逆來順受、忍氣吞聲。它們或者不得不減少對美國的出口,有的甚至可能畏懼美國而疏遠來自中國的投資和同中國的貿易。但中國已成為全球多數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數據顯示,將中國作為最大貿易夥伴的國家數量超過將美國作為最大貿易夥伴的國家數量。美國與中國在經濟上加快脫鈎的結果是,世界經濟加快形成中美各自為首的兩大體系。歐盟、東盟以及其他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將呈現分化甚至分裂,其中,一些國家將加入美國為首的經濟體系,另一些則將選擇以中國為首的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