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陰霾下,中國首季經濟交出了亮麗成績單。總體來看,經濟數據勝於預期,反映內地各項宏觀經濟政策發力顯效,實現良好開局。事實證明,國家經濟基礎穩、韌性強,港商誠須把握機遇,加快與內地市場對接,從而更好適應關稅戰帶來的震蕩,繼而在變局中開新局。
內地第一季數據雖然未全面反映關稅戰的影響,但仍具有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重大意義。觀察「特朗普2.0」關稅戰,所謂「對等關稅」在4月初才宣布,但其第一炮早於2月以芬太尼為由打響,及後又多番就鋼鋁及汽車等向全球發炮。對此,中國政府提前謀劃,在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關於今年的工作任務,擺在首位的就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分析第一季度的經濟數據,可以看出當局宏觀經濟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第一季GDP增長5.4%,高於今年全年5%左右的目標。從分項數據來看,工業增6.5%,其中裝備製造業增10.9%、高技術製造業增9.7%,新能源汽車、3D打印設備更增約45%,製造業投資增9.1%、高技術產業投資增6.5%……凡此種種,均反映中國經濟具有強勁的韌性和潛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強了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出口面臨巨大壓力的形勢下,內需增長尤其突出,整個季度消費增4.6%,單計3月增5.9%,顯示刺激消費措施,包括消費品以舊換新等一系列催谷消費政策錄得成效。隨着中央政策持續發酵,包括「購在中國」系列活動日前起動,內地經濟內需動力勢必有增無減,並將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將是長期的趨勢。另一方面,愈來愈多信息揭示,美國一手挑起的關稅戰結果很可能損己多於損人。這不僅見諸資金大舉從美股、美債、美元撤走,近期愈來愈多報告也預警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加大,連去年約2%的經濟增幅都守不住;亦有愈來愈多調查指特朗普產業回流的算盤非但打不響,而且會令企業壓力愈來愈大,消費者還要承擔加價苦果,不少物資將出現短缺之窘。無怪乎,外界均認為特朗普之所以暫緩「對等關稅」90天、把半導體產品另外歸類、對關鍵進口礦物展開國安風險調查,只因意識到關稅戰對美國的弊端。
關稅戰後續如何演繹有待觀察,但關於經濟前景有兩點已可大膽定論:一是「去美國風險」已成新變局下全球趨勢,二是「中國機遇」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重要增長動力。關稅戰帶來巨大挑戰,但是有危即有機,在把握機遇、創造機遇方面,「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優勢明顯:貿易方面可加強內聯外通角色;在供應鏈重整大潮下協助內企「走出去」發展美國以外市場,及因應內需把其他地方產品和企業「引進來」;金融方面可順應資產重置潮及中概股回流潮;創科方面可加大人才、資金等來港吸引力;旅遊方面可透過強化「盛事IP」及「文旅IP」,及加強國家「南大門」航空樞紐的「一程多站」旅遊模式……龐大機遇面前,港商豈能遲疑?加快加大與內地市場的對接,香港必能共享國家光明前景。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