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來論】從「生命線」到「協作網」,理性看待東江供水

【來論】從「生命線」到「協作網」,理性看待東江供水

責任編輯:靜文 2025-04-20 23:51:35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紀緯紋

 雖然香港三面環海,卻因缺乏天然河流與地下水源,供水條件長期受限。自有氣象記錄以來,水荒頻發,1963年更遭遇百年大旱,每四日僅供水4小時成為港人的痛苦回憶,也引致經濟損失嚴重、公共衛生問題尖銳。好在,內地建設的東江—深圳供水工程成為香港的「生命線」,60年來對港供水源源不絕,更佔到本港淡水需求的七至八成。不過,近日社會上對東江供水的討論卻出現「兩極」:有人以「單純交易」來解讀供港水價,也有人「道德綁架」只強調內地恩惠。兩者均偏離了東江水供應背後的現實邏輯。

 有個別聲音質疑東江水價過高,甚至與新加坡購馬來西亞水價比較,認為香港被「搵笨」。這論調若非刻意帶節奏,便是只看到表面數字的不同而忽略兩者本質的差異。事實上,東江水供應涉及複雜工程與維護成本,如每年對輸水管網絡的定期檢修牽涉巨大成本;廣東為保障水質,將取水口上移、興建專用管道,並實施石馬河調污工程等也是真金白銀的開支。包括東莞、惠州、河源等地為保護水源,限制工業發展,犧牲地方經濟利益,類似的隱形成本從未計入水價。據報道,供水起初10多年,國家只收取象徵性價格;即便後續調價,仍低於海水淡化成本。若純以市場邏輯計價,香港的水費支出將遠高於現狀。所謂「暴利說」,實未考慮國家對供水穩定的承諾及跨區域資源調配的社會成本。

 至於東江水供應的「惠港」性質,若將其簡化為「只屬內地施捨」也失之偏頗。事實上,當初兩地簽訂「統包總額」模式,就代表香港向內地買水是有「最低消費」,承諾每年最低的購買水量,就算用水量不足也得支付固定金額。這模式曾引起香港社會一定爭議,及後於2021年才改為「統包扣減」模式。可以說,這絕非單向恩賜,香港也沒有享受「免費午餐」,但享受了「便宜午餐」。

 總括而言,東江供水支撐了香港的經濟騰飛和國際城市地位的建立,要感恩國家支持、大灣區兄弟城市等巨大付出。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和大灣區發展框架下,香港市民不應僅聚焦「水價爭議」或「免費午餐」之偽命題,而須珍惜珍貴的東江水資源,避免水浪費。同時利用香港擁有的優勢和條件,在供水用水的區域協作中發揮更大作用。例如,參與東江流域生態補償、推動節水技術共享;更可憑藉金融與科技優勢投資綠色基建,協助大灣區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等。唯有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審視歷史、探討未來責任,才是真正的飲水思源。

責任編輯:靜文 【來論】從「生命線」到「協作網」,理性看待東江供水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