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微涼,墨香氤氳。3月31日晚,安徽屯溪老街236號的楊文筆莊內,青年夜校「三街一橋」系列課程——「筆尖上的千年對話」如期而至。這場跨越時空的非遺文化沙龍,讓徽州文脈在年輕一代的指尖流淌新生。
「真正的匠人,要讓筆尖會說話。」市級非遺傳承人楊達老師輕撫案上徽筆,將七世家傳故事娓娓道來。從宋元貢筆的巔峰時刻,到戰火年代守護筆模的驚心動魄;從《髮簪筆》斬獲工藝金獎的創新突圍,到故宮文創的年輕化探索,四代人用190年的光陰,在108道工序中書寫「擇一事終一生」的傳奇。
當半成品筆頭在學員手中傳遞時,指尖觸碰到的是72道水作工序的溫度:湖羊毛的柔韌,石獾毛的勁挺,在「齊毛板」上分毫必較的匠心,讓在場青年真切體會到「千萬毛中揀一毫」的執着。
實操環節掀起活動高潮。在楊達老師的指導下,學員們屏息凝神體驗固定筆頭等工序,嘗試製作一支「尖、圓、齊、健」的專屬毛筆。雖然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但在老師的耐心指導和幫助下,大家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收穫了滿滿的成就感。這場與古老技藝的對話,已然在年輕人心中種下傳承的種子。
作為屯溪青年夜校走進「三街一橋」(屯溪老街、河街、黎陽老街、老大橋)的首發課程,這場非遺沙龍具有特殊意義。它不僅是技藝的傳習,更是文化基因的喚醒——當百年老宅遇見青春面孔,當宋韻古法碰撞當代審美,沉睡的文化記憶在夜校課堂上鮮活重生。
未來,屯溪青年夜校將持續以「非遺+」「老宅+」等創新模式,將散落街巷的文化明珠串聯成鏈。在這裏,傳統不再囿於展櫃中的標本,而是可觸摸、可體驗、可傳承的生活美學;青年不僅是文化旁觀者,更將成為激活城市文脈的新生力量。
筆鋒流轉處,文化自有千鈞之力。下期青年夜校,讓我們繼續在三街一橋,尋找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表達。(記者 吳敏 通訊員 李想 徐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