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員 船聲
近日,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進行調研,強調深港兩地需發揮體制優勢,積極探索機制制度的銜接與融合,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這不僅為河套合作區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更為香港社會釋放出一個明確的信號——香港必須加快改革步伐,積極擁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以創新驅動未來。這與習近平主席去年12月在澳門的重要講話精神一脈相承。習主席當時強調,澳門要發揮自身特色,深度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對香港而言,這是一個重要啟示,說明中央對於特區發展有着清晰的戰略規劃,全港社會各界應當積極響應,搶抓戰略機遇,共同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開創更加繁榮的未來。
一是深化體制銜接,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夏主任的調研強調了深港融合發展的重要性,並指出河套合作區應成為創科產業發展的先行者、推動者、促進者。這提醒香港,應積極探索與內地的機制對接,突破傳統框架,在科研資源共用、人才流動、資本合作等方面先試先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完善的法律體系、開放的市場環境及國際化的營商模式,而深圳則以創新科技產業見長,兩地優勢互補,若能進一步加強制度對接,將大幅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競爭力。
二是提升創科競爭力,確保香港長遠發展。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香港永葆競爭力的金鑰匙。香港一直以來依賴金融、貿易等傳統支柱產業,但全球經濟環境瞬息萬變,單一經濟結構已無法確保長遠競爭力。河套合作區的發展正為香港提供了一個轉型契機,使其可憑藉與深圳的合作,加快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特區政府應主動出擊,加大科研投入,吸引全球頂尖人才來港發展,並透過政策支持本地科創企業成長,形成完整的科技產業生態鏈。
三是社會各界應積極行動,共同推動灣區發展。行者常至,為者常成。推動創新科技發展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企業界應積極參與灣區合作,開拓跨境市場;學術界應深化與內地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共用資源,推動技術突破;市民應以開放的心態擁抱灣區機遇,認識到與內地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唯有凝聚社會共識,才能真正推動香港在灣區發展的新浪潮中佔據有利位置。
夏主任的調研是中央對香港未來發展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香港若要在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必須秉持「識變、應變、求變」的精神,透過改革創新與深度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河套合作區的建設是大勢所趨,亦是香港創科轉型的最佳跳板,希望香港能夠把握當前歷史機遇,加快經濟轉型,以創新科技驅動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