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楊華勇
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今年也是「中國製造2025」宣布十周年。結合國際大變局回顧「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十年成就,「兩個十年」中國已站在新的發展階梯上,經過「兩個十年」的奮鬥和積累,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連續跨越幾個大台階,站上新的歷史起點,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就現實依據來講,中國已經擁有開啟新征程、實現新的更高目標的雄厚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持續努力,我國取得了顯著成就。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準躍上了新的大台階,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特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解決中華民族千年絕對貧困問題。該事件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大意義,為進入新發展階段和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帶一路」推動世界和平
「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不斷細化深化,面對全球化挑戰和脫鈎風險,其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成為推動國際合作的關鍵平台。逆全球化是過去十年國際形勢演變的一個重要特徵,西方大國為私利大搞脫鈎短鏈,嚴重破壞了國際合作架構。對此,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明確提出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大重點。與15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餘份合作文件,涵蓋貿易、科技、社會、民生、人文等諸多領域,實質性拉動了國際貿易,促進了對外投資。這些成就有效回擊了脫鈎斷鏈企圖,維護了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總體穩定,促進了國際間普遍聯繫與廣泛合作的趨勢。
從國際形勢演變視角看,「一帶一路」倡議對推動世界和平與穩定有重要作用,主要有三方面顯著成就。首先,在地緣政治和大國競爭持續抬頭的形勢下,「一帶一路」倡議秉持開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精神,成為捍衛世界和平的積極力量。「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正值國際變局前夜,其具體落實推進過程更是面臨中美關係發生巨變、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遭遇嚴重挑戰的歷史變革期。在推進「一帶一路」的具體實踐中,中國始終堅持開放性、合作性、互惠性方針,始終將其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實落地的重要依託,無疑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和平事業注入了正能量。與某些國家大談「大國競爭」、大搞集團對抗相比,「一帶一路」憑藉理念的先進性,發揮了凝聚各國和平共識、確保世界發展處於正確方向的積極作用。
「中國製造2025」打造製造強國
今年也是「中國製造2025」宣布十周年,也是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十年。2015年,中國政府高調宣布了「中國製造2025」。國務院列出了「中國製造2025」 要大力推動突破發展的重點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械人、航空航太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在許多領域,中國已成功成為主要參與者,在某些領域甚至超越了最樂觀的目標。中央在一份詳盡的路線圖中列出了250多個小目標。根據《南華早報》分析,其中86%的目標已經達成。
按照彭博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的進度圖,目前中國處於領先(Global Leader)位置的行業有:無人機、太陽能、石墨烯、高鐵、電動車。過去有兩個領域變成全球領先。處於有全球競爭力(Competitive)位置的行業有:半導體、人工智能、機械人、機床、藥品、大型LNG船。也就是說,無論按怎樣的劃分,「中國製造2025」完成度非常高。
北京稱「中國製造2025」是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首個十年行動綱領。該策略意在促進中國經濟從傳統低價值製造業向高科技高價值產業轉型,是中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提升經濟結構的關鍵。十年前,中國處於全球工業價值鏈的低端,生產的大多是廉價且技術落後的產品,《中國製造2025》旨在改變這種狀況。
回顧「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十年成就,「兩個十年」中國已站在新的發展階梯上,對於中國提高站位、開闊視野,統一思想、協調行動,確保在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基礎上向更高階段邁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頂圖圖說:在位於吉林長春的中國一汽紅旗製造中心蔚山廠區總裝車間內,生產線上的智能機器人對車輛輪胎輪轂進行裝配作業(2024年攝)。圖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