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 楊莉珊
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對世界各地祭出10%的統一關稅,但對中國許多產品則徵高達145%關稅,白宮網站發布的一份針對232條款的相關事實清單中提到,「中國現在面臨着對進口到美國的產品徵收最高可達245%的關稅」。中方反制時表示,即便美方繼續加徵再高關稅,已經沒有經濟意義,「而且還將淪為世界經濟史上的笑話。在目前關稅水準下,美國輸華商品已無市場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繼續關稅數字遊戲,中方將不予理會。」
尊嚴無價 人格無價
中國勸告各國切勿與美國達成損害其利益的協議。中國商務部發言人說,「綏靖換不來和平,妥協也得不到尊重」。為一己一時私利,以損害別人利益來換取豁免是與虎謀皮,最終只能是兩頭落空,損人不利己。發言人說,中方堅決反對任何一方以犧牲中方利益為代價達成交易。發言人還說,若出現這種情況,中方絕不接受,將堅決對等地採取反制措施。
特朗普在重返白宮中喊出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和「美國優先」等意識型態口號,顯然是凌駕於包括盟友在內的其他國家利益之上,與「多極化世界」背道而馳,明顯是逆當今世界合作共贏的潮流而動。
「綏靖換不來和平,妥協也得不到尊重」。《參考消息》4月21日轉載西班牙《郵報》(El Correo)的評論文章指出,中國近幾十年來重建的「民族自尊」,正成為其應對美國特朗普政府貿易壓力的重要原因。這篇由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胡利奧·里奧斯撰寫的《特朗普與中國人的自尊》分析認為,中國寧願承受經濟損失也不在原則問題讓步的立場,反映其將民族尊嚴置於短期利益之上的戰略選擇。文章開篇即強調:「最能概括中國變革的詞語是『自尊』,即那個被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屈辱感所壓抑的民族自豪感復蘇。」作者指出,這種心理資源賦予中國政府「當今鮮有國家擁有的迴旋餘地和抗壓韌性」。
中國遠徵軍以數倍甚至十數倍於日軍的傷亡,取得的一個個勝利,在某些人看來並不值得稱道。然而我們應該記住,打通中印公路是中國正面戰場唯一取得全勝的攻勢性作戰,同時也取得了抗戰中僅有的幾次對日軍的全殲戰。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正是通過這種犧牲精神才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中國在二戰後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得益於數百萬抗戰將士的英勇犧牲。
總而言之,尊嚴無價,人格無價。古人說「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又說「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尊嚴為代價,向美國獻媚換不來尊重。
美關稅政策是經濟脅迫
以為向美國獻媚、向美國跪低、向美國求饒,就能夠換來和平、換來尊重、換來發展,那是極其幼稚的想法。精神脊樑的硬度決定文明的高度,歷史長河奔涌不息,真正留下印記的從不是卑躬屈膝的綏靖者。歷史場景昭示著:文明的尊嚴不在於妥協的尺度,而在於守護底線的硬度。今日某些國家在強權面前的退讓,正在重蹈綏靖主義的覆轍。國際交往如同淬火鍛劍,每一次原則性的堅守都在鍛造文明的精神脊樑。和平從來不是跪着求來的禮物,而是站着贏得的戰利品。我們看到的正是這種超越物質力量的尊嚴之光。這種光芒,才是人類文明真正的防火牆。
關稅戰背後的大國博弈,是單邊主義的困境與多極秩序的覺醒。中美貿易戰升級至「145% vs 125%」的關稅對壘,表面是經貿摩擦的延續,實則折射出全球化退潮下國際秩序的深層裂變。美方以國家安全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其「統一關稅+定向打擊」的組合策略,既違背WTO非歧視原則,更暴露單極霸權思維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失效。中國「以戰止戰」的強硬姿態,標誌發展中國家對西方主導的「規則霸權」的集體覺醒。
從歷史維度看,美國慣用的關稅大棒本質是經濟脅迫工具。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曾引發全球貿易萎縮66%的災難,當下特朗普政府重拾舊策,反映出其產業空心化困境中的戰略焦慮。但今非昔比,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樞紐,擁有41個工業大類全產業鏈優勢,在新能源、5G等戰略領域形成技術代差,這使得美方「極限施壓」失去現實基礎。
這場關稅博弈的本質是國際經貿規則重構權的爭奪。美方試圖通過「分而治之」瓦解多邊體系,建立以自身為中心的貿易集團。中國堅持「對等反制」,既是為維護發展中國家權益,更是捍衛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秩序。正如RCEP生效後區域內90%貨物貿易實現零關稅所證,開放的區域主義才是全球化新出路。
當前危機印證了基辛格的預言:「21世紀的國際秩序需要新的哲學」。當單邊主義遭遇體系性抵抗,唯有回歸平等協商、重塑利益分配機制,才能避免全球產業鏈的災難性斷裂。這場關稅戰終將證明:任何企圖通過經濟脅迫建立等級秩序的努力,終將被多極化浪潮吞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