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節氣專稿丨清 明(三)

節氣專稿丨清 明(三)

責任編輯:嚴燕紅 2025-04-05 14:47:31 來源:香港商報網

    作者|陳耀輝

   

    現代清明節的習俗,主要有上巳、寒食兩個源頭,而上巳節的歷史最為悠遠。

    上巳節,又稱三月三,至今仍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沿襲不衰的傳統節日。古代採用天干地支紀日法,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被稱為上巳。兩漢的儒家學者認為,周王朝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周禮·春官》)的禮儀制度。東漢的經學大師鄭玄為《周禮》中的這句話做了註解:「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周禮註疏》)

    《詩經》裏面有一首《國風·鄭風· 溱洧(zhēn wěi)》,繪聲繪色地描寫了一段女追男的情節。伶牙俐齒的女孩子,在三月上巳這一天,成功說服初次見面的憨厚青年,一起去河邊遊玩,由最初的客客氣氣,迅速發展成親親密密。詩經時代的古人,情商智商,都不遜色於現代人。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沈約撰寫的《宋書》,引用了漢初的韓嬰為《詩經》做的註:「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這是可以讓現代人注目觀賞的、定格在上古優美詩句里的、三月上巳的旖旎風情。

    對於有抱負的士大夫而言,上巳又不完全是一場熱鬧的集會,更是一種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人生態度。孔子曾經讓每個學生暢談自己的志向,他的弟子曾皙這樣說:暮春三月,春裝縫製完畢,約上五六個成年朋友,帶上六七個小孩子,在沂水邊洗洗澡,再到求雨的高台上吹吹風,然後唱着歌謠往回走。傳承西周的禮儀一直都是儒家的夢想,春裝意味着農桑經濟的正常,悠然的生活則說明天下太平沒有戰亂和災疫,而這一切又體現了儒者美好的情操。所以孔子對曾皙的人生追求,大加讚賞,甚至表示「和我想的一樣啊!」

    《後漢書》裏又說到了漢朝人過節的一個情景:「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 病),為大絜(潔)。」東西流向的江河,基本屬於主體水系,水神的地位更高一些,因此成為祈福儀式的首選。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要在上巳這一天,奔赴當地的大江大河,洗滌身體上的污垢,祛除疾病,實現純潔的最高境界。這也就是鄭玄所說的「水上之類」。而鄭玄所說的「釁浴」,又反映了另一種現象,有一些沐浴的方式,是仿照用人畜的鮮血塗抹鐘鼓,不太像是美容健身的心態,更像一種原始的宗教儀式。即使在同一個時代,同樣的風俗,不同的人做起來,也呈現着不一樣的風情。

    到了魏晉時期,上巳節的時間被固定到三月初三。求神祈福的嚴肅性、在身體上的各種塗抹,從這個時候起,幾乎完全被水邊的宴樂、郊外春遊、青年男女的集會所取代。從前的那些「務實」的古老風俗,順應了人性對歡樂的需求,也隨着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漸漸地被娛樂化了。名義上還是「祓禊」「修禊」,內容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上巳節最值得一提的娛樂活動是「曲水流觴」,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曲水流觴」是王羲之參與的蘭亭集會。人工修築的曲曲折折的小渠,從豐沛的溪流引水,有專人將酒杯、瓜果之類從上游放下,任其漂流。眾人的座位參差錯落排列水邊,漂流過來的酒杯伸手可取。大家一邊飲酒,一邊吟詩作賦歡笑言談,一邊觀賞附近的山光水色。「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蘭亭集序》),人與自然、風俗與文化,已經達成最美妙的契合。王羲之受命作序,即興揮毫,天資靈感、環境稟賦,全部匯入他的筆端,因此留下了古往今來最美的行書。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麗人行》)在唐代,上巳節很受重視,修禊儀式、郊遊踏青、水邊宴飲,都是重要的娛樂項目。從宮廷到山野,從皇帝到平民,每逢三月三日,就像接到了統一的號令,每個人都會熱情洋溢起來。

    從宋朝開始,作為漢民族的上巳,個別習俗雖有延續,要麼是少數人的愛好,要麼是臨時起意,聊復爾爾,再也沒有先秦與漢唐的盛況了。

責任編輯:嚴燕紅 節氣專稿丨清 明(三)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