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節氣專稿丨清 明(五)

節氣專稿丨清 明(五)

責任編輯:嚴燕紅 2025-04-05 14:48:44 來源:香港商報網

    作者|陳耀輝

   

    如果從美學的視角審視古代文化,還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越古老越不常見,有時候反而讓人悠然神往,就像今天的人們,被現實生活圍困得太久,越來越惦念傳統風俗一樣。曲水流觴,禁火取火,想像之中,仿佛鑑賞陳年的普洱,拂面的古風,悄然吹送着來自悠遠時空的芬芳。即便是宋朝的蘇軾,或許也有過類似的意想。

    蘇軾被貶謫到黃州的第三年,也是一個季春三月,他度過了一個最心酸也最珍貴的寒食節。這天,他寫了兩首五言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作為唐宋文壇巨匠,蘇軾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這兩首《寒食詩》,寫盡了人間苦楚,也彰顯了他奇偉瑰麗的文筆。他親筆書寫的詩稿,一氣呵成的行書,從淒楚蒼涼的境遇中超脫出來,驚鴻游龍一般,恣意揮灑,飛騰變化,又始終保持着溫潤與高雅。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寒食帖》,九百多年以來,即便是觀賞其拓片,仍然可以感受到,如玉君子高賢大德內在精神的光芒,讓人驚艷,讓人感嘆,讓人不忍碰觸。這就是蘇軾的力量,飽蘸英雄血淚,給漸趨冷淡的寒食,打上了一縷溫暖明媚的陽光,再也無法移開代代後人的視線。

    萬物的盛衰,雖說是修短隨化,卻也未必終歸於盡。總有某種精神,就像熠熠的星辰,永恒地存在着,等待某一次不經意間欣然偶遇的人。一如王羲之、蘇軾在中華文化的天空,留下的璀璨痕跡。

    上巳節的淡出,寒食節的融入,清明這個節令,顯得越來越重要。作為先秦至今的文化景觀,獨樹一幟的清明,該怎樣去實現最好的揚棄和包容呢?從遠古到當代,圍繞着清明節的文化習俗,有變遷也有綿延,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源流。「清川無盡時,學者有常態」,中國人的清明節,有哀思,也有歡笑。有緬懷,也有展望。寄託了一己的康樂,也有關乎國家天下的夢想。

    美好的時代已經到來,傳統的風俗放射出新的光彩。只要我們夠努力,只要我們夠珍惜,一切祈願,都指日可待。

責任編輯:嚴燕紅 節氣專稿丨清 明(五)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