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2日,美國政府對全球貿易夥伴加徵所謂「對等」關稅,其中給中國的「對等」關稅稅率,達到了34%。
而短短一天後,「對等」關稅就換來了中方的反制——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同樣是34%。
34%對34%,堅決有力。
如何理解中方這次的行動和態度?我們從輿論場的討論中提取了幾個最受關注的問題。
為什麼一次性對美加徵34%關稅
對美商品加徵34%的關稅,舉個例子來說,2025年3月4日,中方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加徵10%關稅,也就是說,加上這一輪的反制,今年以來中方對大豆加徵了44%的關稅。
這一次,為什麼如此迅速、如此果決?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崔凡告訴筆者:
以這樣的速度和幅度發布我們的反制措施,意味着中方已經提前做好了充分準備,對美反制的工具和措施充足。同時,我們整個經貿領域的韌性也更強。
一方面,經歷了這8年中美之間持續的貿易摩擦,我們對美國商品的進口需求已經在經歷重構。
以大豆為例,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前,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佔中國進口總量的34.4%。中美貿易摩擦以來這一比重銳減,巴西等南美國家正在成為中國大豆進口的主要來源地。
同時,中國國產大豆連續三年產量超2000萬噸,儲備體系完善,進一步減少了對進口的依賴。
崔凡告訴筆者,像大豆這樣的商品,在中美貿易中還有很多。
實際上,由於美國對中國這些年施加的出口管制,一些原本中國對美進口需求較強的高科技產品,基本上都已經被限制了。美國商務部產業與安全局曾出具報告稱,從2018年到2023年間,美國對華出口管制限制的中美貿易額高達5450億美元,平均每年就是近900億美元。
另一方面,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相互促進,也讓企業有了更多元的市場選擇。
2024年,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6.4%,佔進出口總值的50.3%。其中,對拉美、非洲、中亞五國、中東歐的貿易增速分別為7.2%、6.1%、7.2%、7.5%。包括東盟國家等在內的新興市場對中國外貿市場的貢獻率近六成。
與此同時,中方也正持續助力本土外貿企業拓展內銷渠道。
這些國內外的多元渠道,都有利於幫助企業應對美國的衝擊,也是我們應對美國的貿易戰,更為從容的原因。
全球第一個反制「對等」關稅,釋放了什麼信息
4月2日,美國對全球貿易夥伴加徵「對等」關稅後,很多國家都發出了醞釀反制的表態。
歐盟、日本、韓國、印度、東盟國家等,都在緊急研究對策。歐盟更是連續發出警告,稱已經醞釀了針對美國的一整套反制措施,反制手段還將不限於關稅等。
就在收到這些反制警告後,美國財長貝森特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放出口風:「我不會試圖報復。只要你不報復,最高的稅率就會是現在的數字。」
這是美國的談判套路,談判初期「高開」,以便為後續讓步留有空間;
「槓桿原則」,也就是說交易必須基於槓桿,要掌握對方迫切需要的資源或需求,並通過製造壓力迫使對方讓步。
放在「對等」關稅上來看,但凡被加徵「對等」關稅的國家透露出試探、猶豫,甚至急於妥協,換取美方關稅減免的意思,就相當於在談判中,親手遞給了美國可以用來對其施壓的「槓桿」。
實際上,對全世界貿易夥伴加徵關稅這種史無前例的做法,反映出來的是美國政府要顛覆以WTO為核心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企圖。
美方的這種做法顯然不符合國際貿易規則,是典型的單邊霸凌做法,嚴重損害包括中方在內的全球各國的正當合法權益,危害全球經濟發展和產供鏈穩定。
現在,中國堅決、迅速地反制,是對這種趨勢的堅決遏制,是在向全球傳遞一種鮮明的態度,對於違反國際規則的單邊霸凌行徑,中方會毫不猶豫地堅決反制到底。
中方在堅決反制的同時,還會持續深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會像美方那樣,逆潮流而動,開歷史倒車。
受到美國「對等」關稅威脅的經濟體,只有互相進一步深化合作、擴大開放,維護全球自由貿易規則和秩序,才能真正保護自身權益。
而美國應該做的是立即取消單邊關稅措施,以平等、尊重、互惠的方式,與各方磋商解決貿易分歧。
關稅壓不垮中國和其他國家,付出最慘重代價的只會是美國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