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耀輝
四
「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韋應物《寒食》)關於寒食節的起源,在邏輯上,可以推斷為周王朝的防火制度。在感情上,中國人更願意接受介之推的故事。
介之推的故事有幾種版本,其中《介之推不言祿》是正史《左傳》裏的名篇,說的是晉國公子重耳在國外流亡了十九年之後,歸國即位,史稱晉文公,是很有作為的一代霸主。他歸國之初,賞賜曾經共患難的隨從大臣,唯有介之推對自己的奉獻閉口不談,因此他也就沒有得到相應的待遇。按《左傳》的說法,「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俗話說,寧落一屯莫落一鄰,重耳偏偏把一個功臣給忘到腦後去了。介之推難免有些情緒,回家之後跟老母親說起此事,在母親的啟發之下,介之推想明白了,重耳貴為王儲,歸國即位理所當然,並不是臣下能夠左右的事情,大家為此爭功是可恥的,自己雖然不爭,心裏畢竟沒有做到完全放下,推究起來也不光彩。於是就帶着老母親,到綿上這個地方,在深山裏隱居起來,至死都沒有出山。晉文公得知此事,十分自責,就把綿上的田產作為祭奠的封地,用來銘記自己的過錯,表彰介之推患難與共的功勞和廉潔正直的美德。
還有一種傳說,公子重耳流亡時候,因為沒有食物即將餓死,介之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烤熟了獻給主君,公子重耳為此感激涕零。介之推逃入綿山之後,晉文公因為找不到介之推,萬分焦急,有人給他出主意說,只要放火燒山,介之推總不能讓自己和母親燒死,就會自己出來了。晉文公信了這人的話,沒想到放火之後,整個山林焚燒殆盡,介之推也沒有現身,最後在一株燒焦的柳樹下面,發現了介之推母子的骸骨。晉文公非常傷心,把他們母子葬於綿山,修建祠廟,並下令在介之推遇難的這一天,禁止用火,舉國寒食。
《後漢書·周舉傳》中記載,周舉任並州刺史時,太原郡內,有介之推焚骸、龍禁之忌等舊俗,人們都說神靈不喜歡看到火光,因此各家百姓都不敢提生火做飯,要吃一個月的冷食。體弱者往往因此生病死亡,周舉果斷採取措施,移風易俗,把禁火時間改為三天。
當地人始終認為,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也是寒食節這一天必須掃墓祭祖的原因。寒食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的文化內涵,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介之推為人的忠貞、誠摯、無私,個人品質的高潔,始終感動着每一個中國人。他不再是一個傳說,實際上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無法磨滅的精神象徵。對介之推的紀念,就是對高尚道德情操的崇敬。後人也將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感悟為人處世的方法,學會如何對待感情和利益,懂得體察別人的內心。
關於寒食的另一個「合乎邏輯」的說法,也有積極的意義。《周禮》中記載:「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火禁的理由是「為季春將出火也,火禁,謂用火之處及備風燥。」「出火」是按照當時古人觀測到的天文現象,「三月昏時,大辰星在卯南見,是火星出。」火星出就容易發生火災,所以要禁火。這是古代春分時候禁火的制度,三月發現火星異動,負責掌管火種的官員,就要搖着木鐸,提醒居民,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是古人的防火意識。
其實,古代的寒食風俗,從它產生的時候開始,在人們的意識之中,就包含着兩個觀念:緬懷先賢,注意安全。
由於寒食時間跨度太大,乃至於影響到生命健康,從魏晉時期開始,國家就頻頻發布敕令,嚴加限制。
因為寒食與清明只相隔一天,為了淡化寒食節中的陋俗,到了唐代開元年間,敕令「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曆年間又發布政令,「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了貞元六年,國家明確規定,寒食和清明,參照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假期。至此,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寒食節的內容,除了祭掃之外,其他部分多半已經名存實亡。換句話說,在這段時間吃低溫食物,都屬於個人興趣,不再是傳統規矩。
從寒食風俗的變遷過程中,也可以總結出這樣的歷史規律:對人民有益的,必然興旺;對人民有害的,終將消亡。
唐宋以後的清明節,不但取代了上巳和寒食,而且兼收並蓄了這兩個節日的所有內容,雖然尚未出現「法定」的清明節,然而作為源頭的舊俗,基本上被邊緣化了。「東風節氣近清明,車馬爭來滿禁城。」(張籍《喜王起侍郎放牒》)掃墓、踏青、蹴鞠、盪鞦韆、放風箏、種樹,差不多都是清明該做的事情。「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賈島《清明日園林寄友人》)一切都是屬於清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