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楊華勇
滙豐集團3月25日至27日在港舉行第二屆全球投資峰會,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與會者就全球市場投資新動向展開討論,並看好投資信心恢復態勢,共有逾4000名投資者、企業代表和學者參加。英國滙豐集團主席杜嘉祺表示,香港作為內地、亞洲和全球其他地區之間的超級聯繫人,將強化及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國家撐港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香港作為「一國兩制」下的國際金融中心,中央全力支持香港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習主席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戰略目標,強調「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具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得天獨厚優勢,擁有自由開放的市場環境,與國際接軌的司法制度,匯聚世界各地的金融機構和國際化的人才隊伍。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連接國內外市場,促進資本、技術、勞動力及數據全球流動,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助力香港和國家的繁榮與民族復興。
九層之台,起於壘土。香港金融中心跨越式發展有兩大支柱,其一是香港良好的營商環境、簡單低稅制、資金自由港、與西方接軌的司法制度、金融監管高效,以及最自由經濟體等制度優勢;其二是內地與香港不斷增強的經濟貿易聯繫。二者有機結合保證了香港經濟長期穩定,推動香港持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亦是當前香港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應對外部挑戰的制勝之道。
過去40年,香港金融中心的飛躍得益於內地經濟的快速增長。20世紀90年代,香港吸引內地企業上市;2009年起,香港藉助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成離岸人民幣業務的領先樞紐。近年來,世界經濟重心轉向新興市場,亞洲成為世界財富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特區政府提供合適的法律及監管框架、清晰而又具有競爭力的稅務環境,吸引更多不同種類的基金公司以香港作為基地,擴展基金業務的種類及範圍,提升香港作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
打通創新產業全球融資通道
香港吸引外資與財富管理生態的發展呈現以下多維特徵,包括規模與增速雙創新高:539家外企落地及41%的增速,反映香港營商環境修復速度超預期。投資額達677億元,增長10%,顯示大型項目比例上升,資本密集型產業布局加快。
就業乘數效應凸顯:6864個新增職位對應67%的增幅,顯示外資項目從金融服務業向高附加值產業延伸,如科創研發、綠色金融等知識密集型領域創造更多優質崗位。
家族辦公室產業的生態躍遷:三年間家辦數量突破2700家,體現香港在稅收優惠(如豁免離岸利得稅)、法律架構(有限合夥基金制度)及專業服務配套的系統性優勢。超30%管理規模過億美元,顯示其對超高淨值客戶的虹吸效應。家辦生態成熟化催生「服務鏈經濟」,帶動法律、稅務、資產管理等專業服務需求,形成良性循環,將鞏固其亞洲領先地位,與新加坡形成差異化競爭。
地緣價值再發現:投資者對香港的「正向重估」,本質是對其「超級聯繫人」功能的再確認。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外資通過香港既可利用普通法體系保障,又能依託CEPA、大灣區等機制獲取內地增長紅利。加大區域配置額度反映全球資本從單純追求離岸安全港,轉向「中國機會+亞洲增長」的雙重布局。香港作為跨境投融資管道(債券通、理財通等)的技術優勢凸顯。香港核心競爭力在於法治傳統、專業人才儲備與內地制度對接能力的獨特組合。未來需在維持國際自由港特質與深化區域融合間把握動態平衡,持續提升作為「雙循環」戰略支點的不可替代性。
香港在國家「向新而行」戰略中的角色與發展路徑,包括成為資本鏈接樞紐,打通創新產業全球融資通道。
新經濟企業上市首選地:寧德時代赴港上市體現香港資本市場對「硬科技」企業的估值發現能力。預計新能源、AI等領域將湧現更多「港股+內地業務」的標桿案例。
DeepSeek在港設立子公司,體現了科技企業「雙總部」模式,即內地聚焦基礎研發,香港主責國際專利、技術談判與海外市場推廣,共同構建「內地研發—香港轉化」生態。香港普通法系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及國際仲裁機制,可降低技術跨境交易風險。北部都會區與河套合作區形成「科創走廊」,香港可發揮生物醫藥、微電子等領域的檢測認證優勢,縮短內地創新產品進入全球市場周期。(中通社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