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 楊莉珊
3月28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習主席對國際工商界代表的到來表示歡迎,對他們長期致力於對華合作表示讚賞。40餘位外資企業全球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和商協會代表參加會見,包括美國聯邦快遞集團總裁芮思博、德國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董事會主席康林松、法國賽諾菲集團首席執行官韓保羅、英國滙豐控股集團行政總裁艾橋智、日本日立製作所會長東原敏昭、韓國SK海力士社長郭魯正、沙特阿美總裁納瑟爾等先後發言。他們表示,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下,中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實現經濟穩定增長,令人欽佩。
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
習主席強調,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靠的是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和中國人民團結奮鬥,也離不開國際社會支持幫助,包括在華外資企業作出的貢獻。習主席在發言中強調了中國在經濟和社會領域的顯著成就,並着重指出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他特別提到外資企業對中國發展的積極貢獻,彰顯了中國對全球化和國際合作的深切重視。習主席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利用外資的政策沒有變也不會變。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習主席的話反映了中國對外資的積極態度和開放政策的承諾,這對全球經濟合作來說是一個重要的信號。這種開放政策可能會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者,促進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繫。
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是中國在國際合作與經濟交流中常被提及的表述,也是國際社會的共識,旨在強調中國發展為全球夥伴帶來的潛在機會。國際社會的共識合作案例:歐盟、東盟等經濟體與中國互為最大貿易夥伴之一,德國汽車產業(如大眾、寶馬)、法國航空(空巴訂單)高度依賴中國市場;新興市場國家(如中東、非洲)通過「一帶一路」獲得基礎設施投資,例如埃塞俄比亞的亞吉鐵路、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跨國企業布局,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佔全球產能一半)、蘋果供應鏈深耕中國,顯示企業對市場潛力的認可;國際金融機構(高盛、摩根大通)擴大在華業務,2023年中國批准首家外資獨資證券公司。
中國蘊含巨大投資和消費潛力
習主席指出,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擁有全球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蘊含巨大投資和消費潛力。中國致力於高質量發展,綠色化、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加快推進,產業配套能力強,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最佳應用場景。這些表明,中國事業舞台大,市場前景廣,政策預期穩,安全形勢好,正是有利於外資企業投資興業的一方沃土。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和最具潛力的經濟體之一,為外資企業提供了獨特的發展機遇,中國市場的核心優勢與機遇,包括消費升級與龐大的市場規模,產業轉型與技術應用場景為外資技術合作提供場景,「雙循環」戰略內需驅動與國際合作並行,外資可借力國內產業鏈(如半導體國產化配套)參與全球競爭,海南自貿港推行「零關稅」政策,吸引雀巢、歐萊雅等企業設立研發中心。
多邊主義作為國際合作的核心原則,在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供應鏈危機、技術鴻溝)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外資企業與跨國公司既是多邊體系的受益者,也是其穩定的關鍵參與者。跨國公司(如蘋果、三星)依賴分布於數十國的供應網絡,單邊壁壘(如關稅戰、出口管制)會直接影響成本和效率。外資企業需將多邊主義視為生存策略而非道德口號,才能在全球化2.0時代發揮穩定作用。
頂圖圖說:3月28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圖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