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接受本地媒體專訪指出,國際投資者對香港態度轉向積極,並引述部分基金經理觀點稱,此前因擔憂地緣政治而低配香港及內地市場,現在則擔心「錯過機會」,正在急於補倉。
外資持續加碼香港與中國內地,揭示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國際資本對「投資中國」確定性的認同,以實際行動彰顯對中國市場的信心。隨着國家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向外資企業發出在華共同發展、共享紅利的邀約,具備「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獨特優勢的香港,自然可以成為國家與世界共享機遇、共迎未來的重要橋樑。更好發揮「內聯外通」的作用,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推動全球資本與中國機遇的精準對接,香港市場在其中勢必得益,為拼經濟、謀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外資「從低配到急補倉」現象,實質上是國際資本對中國經濟韌性與政策紅利的再認識過程。今年以來,內地繼續以實際行動拓展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包括進一步推動自貿區在金融領域的制度型開放,發布《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前不久在全國兩會上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鼓勵外國投資者擴大再投資」、「切實保障外資企業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採購等方面的國民待遇」。相關措施精準發力,一系列開放政策紅利集中釋放,回應外資外商在華投資展業的各方面訴求,顯著改善了市場預期。加上中國科技創新引領與龐大內需市場的藍海,進一步強化國際資本對拓展內地市場的興趣。
在美國抱持單邊主義的當下,中國開放的誠意、穩定的營商環境和確定性機遇,換來了國際資本「做多中國」的信心。國際金融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月外國投資者積極布局中國資產,內地股票債券吸納外資淨流入總和超100億美元,特別是在新興市場當月整體遭遇明顯資金外流的情況下,內地市場吸納了2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此外,今年前兩個月,中國內地電子商務服務業、生物藥品製造業、智能消費設備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33.5%、22.9%和40.7%。數字的背後是外資外企對「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的共識。
國際資本看好中國,就是利多香港。國家越是開放,促進國際間互聯互通越是重要,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作用越為彰顯。一方面,香港通過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機制,與內地資本市場深度互聯互通,為全球投資者提供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便捷通道;另方面,本港普通法體系、資金自由流動、國際化營商環境,將承擔起國際資本布局內地資產的樞紐功能。而香港的資本、國際化資源與內地龐大應用場景結合,亦能催生更多新的投資主題,這種「國家所需+香港賦能」的模式,為全球資本提供了兼具價值創造與穩健回報的投資標的。近期港股交易量回升、外資機構在港業務擴大、家族辦公室數量顯著增加,標誌着國際資本正加速回流香港市場。將「中國故事」通過香港的專業化平台,更好轉化為全球資本的可投資敘事,香港必將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長足發展。(香港商報評論員 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