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關於「創新國際化環境中黨建工作」的要求,近日,深圳福田區正式啟動「河套第一課」系列培訓,常態化面向園區境內外人才、科研人員及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開展,為大家搭建學習培訓、交流互鑒的優質平台。
「河套第一課」系列培訓包括了理論教學、實務培訓、走訪調研等多維度學習板塊,共系統設置了9類特色課程,涵蓋時政分析(國際形勢對灣區及河套的影響,深港合作歷史與機遇)、政策解讀(人才認定標準、科研資金、住房補貼等支持政策)、實地教學(參觀合作區展廳、園區企業及紅色教育基地)等,構建「走、看、聽、學、踐」一體化學習模式。通過系列課程幫助河套園區工作者及時把握行業動態,增進對河套的認知與情感,進而以更高的熱情和更專業的能力,深度融入合作區發展建設中來。
4月22日晚,備受矚目的「河套第一課」首期課程《溯源啟新:河套的前世今生與深港合作》在河套國際人才驛站成功舉辦,為眾多學員帶來了一場深度洞察河套發展脈絡的知識盛宴。此次課程以線上直播與線下參與相結合的形式展開,線下課程約50人參與,線上直播吸引超200人觀看並獲得超2萬次點讚。授課老師張克科,深港澳科技聯盟顧問、深圳市先行示範區灣區組專家老師,曾任深圳市科技局副局長、深圳市高新辦副主任、深圳市科協專職副主席等。先後參與、主持過深港跨境落馬洲河套發展研究等課題,並長期關注、研究、建言河套的發展。他所著的《深港科技創新口述史—河套的前世今生與深港合作》一書,為我們探究河套發展歷程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作為河套發展的重要親歷者、資深研究者與忠實見證者,張克科老師以其深厚的專業學養與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基石,引領學員回溯河套地區的歷史脈絡。在講解過程中,他將河套崛起背後的發展邏輯與戰略意義徐徐展開,講述時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以獨特的敘事方式與見解,為我們重新審視河套地區的戰略價值、把握深港合作新機遇,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全新視角 。張老師以「回顧、思考、展望」為關鍵詞,結合《深港科技創新口述史——河套的前世今生與深港合作》一書及豐富的史料照片,為學員們生動講述了深港接壤區域的發展變遷,從早期土地歸屬的波折,到深港合作開發逐步破冰,再到如今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蓬勃發展,每一個階段都凝聚着各方的智慧與努力。
在講述深港接壤地區的發展變遷史中,張克科提到「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概念,「雙城」即香港和深圳;「三圈」即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此概念的確立,有利於港深政府共同促進兩地緊密合作,發揮強強聯手,產生「1+1>2」的效益。張克科認為,未來深港雙城合作應「點、線、面」布局,打造河套灣區驛站,推動深港協同發展。河套作為深港合作真正的空間連接,是一個。
「點」,是深港之間唯一一塊土地相鄰、有發展機遇、可以作為新的合作起點的空間。而深圳河沿線則可看作 「線」,以河套為中心,通過這條「線」將深港兩地連接起來,進而輻射到深港兩地縱深區域,形成「面」的發展,推動深港科技創新資源全方位對接,促進深港協同發展。
互動環節中,學員們詢問了國際互聯網接入、企業註冊地、文物企業創辦等方面問題,張克科老師結合實踐經驗對大家的疑問進行了細緻的分析與解答。
此次課程反響熱烈,大家紛紛表示,張克科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讓他們對河套的發展歷程與戰略意義有了全新認知,受益匪淺。有企業負責人談到「在河套這片充滿機遇的創新熱土上,必將心懷「國之大者」,把個人職業發展與國家戰略緊密相連,用實際行動在河套建設的征程中拼搏奮進。」
後續,「河套第一課」系列培訓將持續發力,通過時政分析把握時代脈搏,以政策解讀助力發展破局,用實地教學深化實踐認知。期待更多園區人才加入學習行列,在汲取知識養分中提升專業能力,以創新思維和紮實行動,共同書寫河套合作區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記者 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