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入境遊爆火,深圳憑什麼爭第一?

入境遊爆火,深圳憑什麼爭第一?

責任編輯:王錦坤 2025-04-24 16:36:31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入境旅遊第一站」,突然間就成了城市爭奪的新「名片」。

 上海「前腳」在旅遊發展大會上剛提出,要打造「中國入境遊第一站」、建設全球著名旅遊城市,深圳迅速跟上,在「全市加快旅遊發展工作會議」上也指出,要打造「周末節假日暢遊地」「出國旅遊替代首選地」和「入境旅遊第一站」。

 當地媒體形容此次會議為「關乎深圳文旅產業未來十年命運的高規格會議」,含金量可想而知。

 城市的積極不難理解。我國單方面免簽國家名單不斷拉長,China Travel火「出圈」,截至2025年3月底,全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921.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40.2%。各城市自然期望接下這一輪「潑天流量」。但論及對外國人的吸引力,上海高居第一似乎毋庸置疑,這一次,深圳為何能向「第一站」發起衝擊?

 當地媒體不斷引用的一組數據是:去年,深圳迎接外國人入境276萬人次,同比翻一番,首次超過廣州、北京,躍居全國城市第二;此外,2024年深圳入境遊客增長56.9%,國際旅遊收入增長93.2%,兩項指標更均居全國第一。不知不覺間,深圳已經追到上海身後。

 對於深圳而言,新的機會還在出現。當「中國購」變成一種新的潮流,深圳獨具優勢的科技產品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旅遊吸引物」。就像當年在國外淘奢侈品的中國消費者,有意發展科技旅遊的深圳,能否也成為外國遊客「進貨」的首選地?

 另一種「掃貨」

 幾天前,回到美國的「甲亢哥」在直播中聊起此次中國行,對深圳的科技感印象深刻。他所說的科技感,或許來自乘坐比亞迪仰望8水中行駛、試駕億航eVTOL,又或許源於觀看無人機表演、與眾擎機器人斗舞。

 如果說這些場面稍顯不夠日常,那麼,整場直播中最「遊客」的一幕,則是他一口氣下單三部華為「三摺疊」手機。直到回美國後的開箱直播中,他還忍不住自稱是全美首個華為MateXT用戶,頗有「種草博主」的架勢。

1.jpg

 Youtube博主IShowSpeed(「甲亢哥」)4月初在深圳直播。

 被深圳科技產品種草的不止他一個。打開社交媒體,一股外國人到深圳「掃貨」的潮流正在隱現,他們主要瞄準電子產品和配件,「最強打卡地」莫過於老「網紅」華強北。

 有人發現,就在前幾天第137屆廣交會舉辦期間,華強北多了不少外國人。原本前往廣州的外國人「溢出」到深圳,在找商機的閒暇時間也不忘找「樂子」,到華強北「買買買」就成了一項必打卡行程。

 根據「文旅深圳」微信公眾號撰文,華強北已經成為深圳外國人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每天有超過7000名外國遊客和採購商在此聚集。

 傳統「爆單」手機和手機配件自然不在話下,他們也不疲於發掘更多新潮電子產品。在媒體採訪中,有來自奧地利的買家駐足於AI眼鏡櫃枱前,驚訝於僅需國內1/4的價格就能買到功能類似的產品;社交媒體上,也有人分享外國同事的「掃貨」經歷,筋膜槍、智能耳機都被他們收入囊中。

 增長的需求還帶動了新的供給。

 這邊廂,外國人「掃貨」攻略多了起來,跨國比價也成了外國網紅的「流量密碼」;那邊廂,華強北也出現不少外國人「紅馬甲」,專門為外國人提供引導和翻譯服務。甚至有博主感嘆,比起「養刁」國內消費者的拼多多等網購平台,華強北似乎正在努力變得更適合外國人消費。

 經歷過輝煌和落寞的華強北,為何能以這種走出國門的方式「翻紅」?答案或許藏在最新的「中國購」潮流中。

 就在不久前,「中國網購攻略」在境外社交媒體走紅。不僅敦煌網、淘寶等電商平台登上外國app下載榜單前列,國內買出國賣的「反向代購」也開始成為熱潮。究其原因,中國製造物美價廉,且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即便算上機票,價格仍然更有競爭力。

 深圳製造恰好能滿足全球消費者這一海淘需求。有人甚至總結,深圳華強北和義烏小商品市場、杭州四季青或成此輪「中國購」的最大贏家。

 第三次機會

 對於近年來拼命追逐文旅的深圳而言,這或許是與深圳特質適配度最高的一次機會。

 回顧過去十年,深圳文旅較早一次高光出現在2018年。當年,深圳被世界旅遊業理事會評選為「全球十大旅遊城市」,並於次年作為唯一中國城市入選孤獨星球雜誌當年「全球十佳旅行城市」。

 時任孤獨星球編輯總監湯姆·霍爾認為,深圳是體驗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一個絕好窗口,體現在超現代的建築、創新的環保實踐、設計新穎的公共空間、優越交通條件等頗具未來感的城市特色。他特別提到的一個突破口是,廣深港高鐵的開通,讓香港與深圳之間的行程縮短至20分鐘左右。

 但即便到幾年後,深圳開始高調提出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的目標,如何突出深圳文旅特色仍不甚明朗。

 也不乏有人質疑:儘管入境人員數量很高,但跟超級IP相比,深圳旅遊熱度總是差了點勁兒;對於「來了深圳該去哪?」的提問,「直接去口岸、到港澳」常被選為優質答案。

 很快,走近彼此的深港兩地迎來了實質性的文旅互動高潮。2023年1月,港深之間人員來往恢復正常,7月「港車北上」政策落地,「港人北上」一下子將深圳推上「流量王者」的寶座。

 到去年,港人北上數量進一步增長至超8191萬人次,同比增加五成多,按2023年底香港人口750.31萬人計算,相當於平均每位香港居民「北上」10.9次。

3.jpg

 香港復活節長假期間,深圳灣公路大橋交通繁忙。網絡圖片

 國家高端智庫CDI資深研究員宋丁告訴城市進化論,港深間特別的地理位置關係,本就令深圳極易成為「入境遊」第一站。而據他觀察,去年底外國人過境免簽外國人境內停留時間延長至240小時後,深圳仿佛被外界再次「發現」,在香港學習、工作甚至短暫因公停留的外國人,不免將「順便」去一趟深圳列入日程。

2.jpg

 圖源 深圳發布

 如果說湧向奶茶店、網紅餐廳和會員制超市的香港人,為深圳「旅遊消費」打開了一扇窗,那麼,外國人對於中國科技產品的購買需求,則可能為深圳期望探索的「科技旅遊」帶來一種具體的落地方案。

 往深了說,「反向代購」代表了一種全球對「中國製造」的再認知。如不少人分析,特別是這兩天全球掀起溯源奢侈品服飾的潮流,打破了只有「產自歐洲」才能代表高端工藝的固有印象,也讓外國人真正意識到「中國製造」的品質感與科技感。

 由此出發,帶動對「中國製造」的消費就顯得順理成章。更重要的是,接下來,還有望延伸出更多可能,比如帶動相關文旅體驗,而這也正是製造大市深圳謀求推動的方向。

 再定義「文旅」

 但這可行嗎?我們不妨回顧深圳此前有關科技旅遊的謀劃。

 早在2021年,廣東就曾籌劃對標硅谷,將廣深港打造成世界級的科創旅遊目的地,重點在於發展「科技旅遊」。如時任廣東文旅廳相關負責人所說,「我們有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等大型科技企業,從深圳南山、到東莞松山湖,再到廣州黃埔科學城,把各個城市的科技企業串珠成鏈,形成一條世界知名的科技旅遊路線。」

 據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教授吳麗雲觀察,與傳統的工業旅遊相比,以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引領的科創旅遊更能滿足遊客的好奇心。同時,科創企業擁有科技體驗內容、產品的設計基礎,它們參與科創旅遊產品的供給和研發,將使遊客獲得非常有趣的科創旅遊體驗。

 比照硅谷引人窺探的創新企業,在「中國製造」的新一波流量下,「深圳製造」同樣有望成為引發好奇之「錨」。而深圳有關科創的各類新奇體驗,甲亢哥的直播中也已展現出冰山一角。

 而對於一心「掃貨」的外國人,也少不了新鮮體驗的刺激。策展式零售證明,科技感滿滿的展場和各類數字設備打造的身臨其境購物體驗,更能激發MZ世代打開錢包的衝動。

 就在今年深圳「兩會」期間,有市人大代表建議,深圳可以運用AR/VR、元宇宙技術,在華強北電子市場等場景開發「未來城市體驗館」,豐富科技旅遊產品體系。

 當然,深圳仍需繼續探索。從某種意義上說,深圳正走到一個新的發展節點。過去數十年,深圳以出色的製造能力黏合國際產業鏈,但主要集中在生產端。眼下,這種吸引力開始對「人」發揮作用,深圳也需要延伸出更長的產業鏈。

 如深圳當地媒體指出,「深圳不是要和北京拼歷史,不是要和上海拼洋氣,不是要和三亞拼海灘,也不是和澳門拼博彩,而是要重新發明自己、成為自己」。對於旅遊資源相對有限的深圳,「必須跳出傳統旅遊城市的資源競爭邏輯」,轉而依託其全球罕有的「生態+歷史+科技+產業+改革開放」複合基因,構建一套「獨此一家」的高端旅遊供給體系。

 這也是一個按圖索驥、查漏補缺的過程。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教授胡衛華在接受採訪時分析,對比旅遊發展的目標,深圳還有不少短板:國際航線覆蓋有限,與廣州的71條國際航線數量相比,深圳只有41條,影響入境遊客便利,此外,還需進一步整合文化IP,通過「文化+旅遊+科技」彌補等。

 和君諮詢合夥人姍娜認為,「科創+文旅」,本就是一個「大型文旅產品創新體」,幾乎沒有真正能拿來「抄」的「作業」。從「世界工廠」到「創新之都」,再到「世界級觀光旅遊和休閒度假目的地城市」,深圳也理應「重新發明自己」。

責任編輯:王錦坤 入境遊爆火,深圳憑什麼爭第一?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