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口林生態修復到S479旅遊廊道景觀提升,從古樹群智慧監測到森林康養產業培育。皖南黟縣以「林長制」為抓手,走出「護綠、增綠、活綠」的特色路徑。
漫步南屏萬松林景區,16株250年古樹巍然挺立,智慧標識牌鐫刻着樹齡、科屬等「生命密碼」,護林員正仔細清理枯枝敗葉,密切監測樹木的健康狀況……這背後是黟縣創新構建的「三級林長+科技賦能」保護體系。
據了解,黟縣1582株古樹名木通過「林長+檢察長+警長」協同機制、古樹名木電子信息數據庫,形成責任明晰、多方聯動的保護網絡,實現「一樹一策」精準管護。
近年來,全縣累計投入170餘萬修復古樹,建成示範古樹群2個,千年香榧、百年楓楊重煥生機。
黟縣將古樹群保護與傳統村落振興深度融合,巧妙激活古樹生態價值。在塔川國家森林公園,448株古樹經林相改造與設施升級,成為「皖南最美秋色」的核心景觀;泗溪村千年香榧樹化身文旅地標,掃碼即可聆聽跨越千年的生命故事。
此外,該縣通過打造「古樹+民宿」「古樹+攝影」等特色業態,建成省級森林村莊62個,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每天巡護古樹就像看望老朋友」,宏村鎮護林員汪國紅的樸實話語道出全縣護林員守護的熱忱。黟縣創新推行「樹長制」,建立縣鄉村三級林長巡護機制,2024年以來,累計開展林長巡林1896次,解決生態問題178個。結合「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等活動,發放資料5000餘份。先後斬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中國天然氧吧」等稱號,林旅融合帶動鄉村旅遊收入。(記者 吳敏 通訊員 胡曉潔 汪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