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咀嚼聲、書本的翻頁聲、用筆寫字摩擦紙張的聲音、化妝過程製造的聲音等,這些均為時下社交媒體流行的ASMR視頻。看似十分日常、無聊,甚至有些奇怪的內容,卻令不少觀看者紓解壓力。現正於AIRSIDE舉辦的展覽「感官怪奇:走進ASMR的世界」展出40多件來自ASMR創作者、當代藝術家及設計師的作品,包括本地藝術家的委約作品。從網絡到實體展覽,觀者能沉浸式多感官體驗ASMR的怪奇魅力。
Bob Ross展區可同時賞畫及觀看繪畫電視節目。
「感官怪奇:走進ASMR的世界」由瑞典建築與設計中心(ArkDes)當代建築與設計策展人James Taylor-Foster策劃,這個首次以ASMR為主題的展覽先後於在瑞典建築與設計中心(ArkDes)及倫敦設計博物館(the Design Museum)展出,是次香港站為展覽首度登陸亞洲。James對香港商報記者表示:「ASMR是不斷擴展的創意領域,展覽提供可以讓人仔細聆聽、細味觀賞及深切感受的空間,每當展覽落戶新城市時,亦會融入當地的文化特色,創造出新的共同體驗。」
療癒的感官體驗
何為ASMR?那是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的縮寫,是一種能令人感到深層放鬆或莫名愉悅的感官體驗,因特定聲音、動作而觸發,如低語、輕敲聲或刮刷物件的觸感等,對於某些人來說這是一種紓緩壓力、對抗孤獨及焦慮的自我療癒方式。在展覽的核心區域設有一張特長梳化,梳化由逾一公里長的條狀靠枕圍繞組成1000平方呎的「ASMR領域」,恍如腦部的表面皺褶,又像音頻電纜,象徵科技與人的契合。區域內可觀看、聆聽不同的ASMR 視聽體驗,如理髮師梳洗打扮時觸發的聲音,博物館人員修復晚裝、進行精細複雜工作的聲音等。觀者進入場地時須脫鞋,可以以喜歡或舒適的方式,體驗柔軟的靠枕和令人放鬆的聲音所帶來的共同性。James說:「靠枕恍如溫柔地擁抱觀者,令觀者以不同姿勢放鬆身心,與他人置身不同的聲音之中,塑造出無人打擾的場域。」
在柔軟靠枕組成的互動裝置內可同時探索13件不同形式ASMR的視聽作品,涵蓋催眠、耳語、近距觀看精細工作等場景。
充滿本土元素的聲音
讀者有否試過在交通工具睡覺?展覽呈現多件本地主題ASMR作品,其中包括三組香港「最好瞓」的交通工具場景裝置《我企喺度都瞓得着,更何況有位坐》。裝置是本地藝術家簡僖進及林建霖創作,還原了港鐵、巴士及小巴車內車外的聲音。觀者坐下輕倚窗邊,便能聽到藝術家不斷乘坐以上交通工具所錄下的聲音,包括車在行駛、人聲、報站廣播、引擎聲等,感受交通工具令人「安穩入睡」的原因。兩位藝術家並設計了「ASMR創作站」,提供專業的接收音頻工具,觀眾可使用各種本土日常用品,如人字拖、貝殼、蒸籠、雞毛等,在麥克風附近與物品互動,創作自己的ASMR作品。
展覽重現了香港港鐵、巴士、小巴共3種最令人「昏昏欲睡」的交通工具場景。 (South Ho提供)
「ASMR創作站」提供多款香港日常物品,創作個人化的作品。(South Ho提供)
展示多件怪奇藝術品
展覽分為5個展區,並設立了向已故電視節目主持人兼畫家 Bob Ross致敬的區域。Bob Ross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離世,因他於電視節目中與世無爭的態度、溫柔的語調及畫筆刷動、點描與刮擦的聲音,被新一代譽為「ASMR教父」,其官方視頻賬號擁有逾600萬訂閱量。展覽同時展示Bob的三幅原創畫作以及電視節目《繪畫的樂趣》的片段,重現 「非刻意ASMR」的經典魅力。
Bob Ross作品《晨霧》,1985年。
展覽中亦有外形奇特,予人微妙的不舒服感的展品,展示ASMR的另一面。駐倫敦的瑞典藝術家Tobias Bradford帶來挑戰感官極限的「人造舌頭動態作品」《那種感覺 // 無法測度的渴求》。作品是滴着合成唾液的人造舌頭,探索ASMR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也似乎在探討放鬆到焦躁的界限。法國藝術家Marc Teyssier的作品《人工皮膚手機殼》的皮膚幾可亂真,觀者可通過摸、按手機殼表達自己的情緒,展示了日常電子設備的新互動方式,也指出ASMR與設計的關係,引人深思。 (記者 攝影 Janice)
Tobias Bradford作品《那種感覺 // 無法測度的渴求》。
Marc Teyssier作品《人工皮膚手機殼》。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7月13日
時間:星期一至四中午12時至晚上8時;星期五至日中午12時至晚上9時
地點:啟德協調道2號AIRSIDE 312號舖GATE33藝文館
票價:HK$30至HK$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