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實施首階段管制即棄塑膠法例一周年,環境及生態局今日(21日)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適應期過後,截至今年4月中,環保署收到122宗相關投訴和舉報,大部分在跟進後已改正,只有21間食肆在收到書面警告後違規情況仍然持續,被發定額罰款通知書。
局方指,除了在法例首6個月的適應期,環保署派員巡視了全港約48000間餐飲食肆、零售店和酒店賓館,現場講解法例要求之外,亦為業界提供各種支援,包括舉辦行業培訓講座、設立熱線等,帶領社會邁向「走塑新里程」。以下為全文:
明天(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亦是香港與國際攜手減少使用塑膠,實施管制即棄塑膠法例(即「走塑」)一周年。
環境及生態局和環保署感謝市民和業界的支持,在這一年以行動支持減少即棄塑膠。越來越多市民開始習慣自攜可重用餐具,業界亦在業務上作出轉變,選用多元替代品。連鎖食肆表示超過8成顧客不需要外賣餐具,估計每年可為香港避免了超過6000萬套即棄餐具棄置於堆填區。
環保署一直與業界緊密溝通,除了在法例首6個月的適應期,派員巡視了全港約48000間餐飲食肆、零售店和酒店賓館,現場講解法例要求之外,也為業界提供各種支援,包括舉辦行業培訓講座、設立熱線等,帶領社會邁向「走塑新里程」。
適應期過後,截至今年4月中,環保署收到122宗相關投訴和舉報,絕大部分在跟進後已改正做法,只有21間食肆在收到書面警告後違規情況仍然持續,被發定額罰款通知書。相對全港超過26000間食肆,可見業界已普遍適應法例要求。
最好的走塑習慣是自攜餐具,而不是用非塑膠替代品,但為了不同的應用場景,環保署亦努力拓展替代品。環保署在「綠色餐具平台」(https://www.greentableware.hk/)上供業界和市民參考的資料,已由法例實施前的60間餐具供應商和1000款非塑膠即棄餐具產品,大幅增至現時超過170間和超過2000款。
塑膠的使用深入我們生活,應用層面廣泛。為了保障健康我們有需要逐步擴大走塑的力度,但也需要考慮相關替代品的成熟度、普及性和可負擔性,按實際情況穩慎前行,才可以建立真正的綠色生活文化。為了下一階段的走塑工作,環保署正準備與業界和一些大型餐飲集團合作,今年年中在不同餐廳營運場景進行產品測試,尋求對市民生活影響最少的替代品。
環保署會繼續以宣傳教育推廣為主軸,執法為輔,透過不同途徑向業界及市民作宣傳教育,持續改變業界和市民的習慣,推動建立「走塑」文化,逐步打造香港成為綠色低碳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