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
由特朗普挑起的關稅戰,最新似稍現鬆動跡象,繼暫緩90日(除中國外)後,周末再豁免了智能手機等的「對等關稅」;展望未來,美國關稅戰規模不排除會再退潮,此誠為市場所樂見。但須釐清,無論如何,跟朝令夕改、出爾反爾的美國打交道,始終無法排除不確定性,相信無人否定此點,故「去美國化」仍是風險管理必然選項。譬如美國盛傳擬將中概股除牌,便帶來了新的不穩定因素;果如是,轉到香港上市,豈非更好出路?同一道理,也適用於其他地方,由資產重置到產業重整皆然。於此百年變局之中,香港堅持自由開放的作用更凸顯,各界須好好把握機遇,從而克服困難,在變局中開創新局。
美國劍指中概股,早非今日之事;不論是主動退市,抑或首選香港IPO,「去美國化」誠屬降低「卡脖子」的風險管理。早於前一波中美貿易爭議裏,美國證監會便把逾百隻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納入「預定除牌名單」,包括阿里巴巴、京東等;事件最後隨着中美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而趨平息,但中概股的底線思維已變,香港並因而迎來中概股回流潮,尤其是港交所放寬了二次上市的門檻。事實上,今次特朗普再就中概股造文章,情況已不一樣,因為不少中概股已實現雙重上市,過去3年在港雙重上市的中概股佔比亦增;可是,目前還有約230隻中概股留在美國,總市值雖較前少了一半,但仍高達4600億美元,毫無疑問,香港要扮演好「超級聚寶盆」角色,把相關受威脅的股份接引過來這塊安全之地。除中概股外,香港亦要主動積極爭取成為東盟、中東等市場的IPO和二次上市首選地,吸引更多不同種類的優質企業來港,同時吸引當地主權基金及家族辦等投資者到來,進一步深化國際交往合作。
世人經已看穿,不確定性就是特朗普的最大確定性;「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保持自由港定位決不動搖,既是我們核心優勢,也是營商投資的定海神針。當外部環境變得複雜,香港經貿原則始終不變。即使別的地方對香港無理加徵關稅,香港進口商品始終維持基本免稅;由中概股到其他股份,由內地資金到其他資金,香港也始終鋪出紅地毯歡迎前來。美國單方面以霸凌手段希望重塑貿易鏈,甚而以退市威脅逼迫別人就範,但這種七傷拳恐怕損己多於損人,最終由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苦果,否則也沒必要豁免智能手機等的進口關稅,而美股美債美元的崩盤,更反映了資金正大舉撤出美國市場。
畢竟,市場最不希望見到的就是不確定性,而「去美國化」正可避開風險源頭;經此特朗普搞局亂局,世人再有更深刻的體會。香港必須把握箇中契機,順應貿易鏈重整發展好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順應資產重置潮提高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政府既要研究進一步提供誘因及拆牆鬆綁,市場亦要識變求變認清形勢和靈活走位,總體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推動高質量發展。
把握「去美國化」變局,打好特首李家超所提七招應對策略,發揮好更穩定、更吸引的優勢,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香港,必可開創更上層樓新局,再次在挑戰中變得更茁壯。
圖源:政府新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