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環保從業員總會主席 林曉輝
全球經濟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關稅壁壘與地緣政治角力加劇市場波動,香港作為高度外向型經濟體,既面臨嚴峻挑戰,亦蘊藏轉型機遇。在此背景下,堅守自由港定位、善用制度優勢、開拓新興市場,成為港商突圍的必由之路。
特區政府在國際經貿摩擦中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堅守自由港核心價值。資金自由流動與開放市場政策,不僅是香港百年繁榮的根基,更是應對外部衝擊的緩衝閥。面對關稅壁壘引發的連鎖效應,特區政府並未選擇保守退縮,而是以「超級聯繫人」角色強化樞紐功能,既深化與內地融合,又拓展國際合作網絡。此種平衡策略,使香港得以在保護主義浪潮中維持獨特競爭力,吸引跨國企業透過香港平台對接中國機遇。
「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為香港創造無可替代的發展空間。作為同時享有中國市場深度與國際規則廣度的城市,香港既可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優勢,又能以普通法體系銜接國際商務慣例。近年政府積極推動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是要將這種雙向連結轉化為區域經濟整合的實際動能。從數年前東盟超越美國成為第二大出口市場的數據可見,調整市場布局已成大勢所趨,也證明港商已逐漸改變了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慣性思維。
開拓新興市場的戰略布局,已在政策與企業層面同步展開。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近日出台的三項支援措施,從風險分擔到成本減免,實質性降低企業試水新市場的門檻。東南亞、中東乃至拉美市場的潛力,正被重新評估——既有商界通過「一帶一路」基建項目深耕東盟,亦有企業將環保技術引入加勒比地區等。這種多點突破的嘗試,反映香港資本的靈活性與適應力,恰是應對變局的關鍵優勢。
轉型過程中,專業服務體系的支撐作用至關重要。香港的法律仲裁、跨境融資、風險管理等高端服務業,既能為內地企業「借船出海」提供導航,也可協助國際資本參與「一帶一路」項目。當製造業面臨關稅壁壘時,知識密集型服務的輸出,正開闢新的增長曲線。
從過往的經驗表明,香港經濟的韌性源於「順勢而變」的基因。從昔日製造業北移到今日服務業升級,從傳統歐美市場到新興經濟體布局,每次轉型或許伴隨陣痛,但終究會催生新機。當下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變局,既是壓力測試,更是轉型契機。唯有拋棄「一招鮮吃遍天」的惰性,方能在風浪中錨定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