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 楊莉珊
美國進入貿易戰第二階段。早前對各國加徵關稅,導致股市動蕩。特朗普又宣布延後對其他經濟體實施新關稅90天,但中國除外,意圖孤立中國。中美貿易博弈已進入深層次戰略較量階段。特朗普政府試圖以「分而治之」策略瓦解國際貿易陣線,其延緩對盟友徵稅卻獨針對中國加碼的戰術,實質是構築新冷戰經濟壁壘。該選擇性關稅政策的實施可能涉及對WTO非歧視原則的挑戰,同時反映出美國在全球供應鏈重構過程中的戰略考量。
須避免經貿問題政治化
中國意識到,這是一場全方位的「經濟戰爭」,美國不止於設置無法逾越的關稅壁壘,還有各式各樣的打壓措施,因此不難理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借用已故領導人毛澤東的話,配上毛澤東於1953年2月7日的講話視頻:「時間要打多久,我看我們不要做決定。過去是由杜魯門,以後是由艾森豪威爾或者美國將來的什麼總統,由他們去決定。就是說他們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
中美歐貿易博弈折射全球經濟秩序重構。美國延續單邊關稅政策顯露貿易保護主義慣性,中國尋求深化中歐經貿合作具有戰略合理性,而歐盟在維護多邊體系與鞏固跨大西洋關係間面臨平衡考驗。美國財長的強硬表態反映了其戰略焦慮,但將經貿合作政治化並不能有效解決根本矛盾。國際社會需要重點關注的是,全球產業鏈分裂風險可能導致系統性危機的出現。相關各方應基於WTO多邊框架進行協商,在數字貿易、綠色轉型等新興領域制定互惠性規則,以防止陷入非合作博弈的困境。
美國公然「撬牆腳」,為的是阻遏中國突圍。中國採取的反制措施體現了維護發展權的戰略考量,但需關注關稅持續上升可能對全球產業鏈造成的結構性影響。國際社會應協同應對單邊主義傾向,推動世界貿易組織(WTO)改革進程,這被視為解決當前困境的關鍵路徑。香港憑藉其獨特的區位優勢,有望在促進包容性多邊貿易體系的構建中發揮重要橋樑作用。
港可開闢第三條路
特首李家超表示,最近美國單方面宣布所謂對等關稅,破壞全球共同建立的自由貿易體系規則,大搞單邊主義,滿口歪理霸凌,違背經濟規律,嚴重踐踏及侮辱多邊貿易體系。特首李家超對美方單邊關稅政策的批評,直指當前全球經貿秩序面臨的嚴峻挑戰。美國以「對等」之名行保護主義之實,不僅違背WTO非歧視原則,更動搖了多邊貿易體系的根基。
香港可依託自由港零關稅優勢及國際仲裁中心地位,為化解關稅戰開闢第三條路徑。其成熟的普通法體系與專業服務網絡,能協助跨國企業設計供應鏈彈性方案,規避貿易壁壘衝擊。香港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在推動本幣結算機制創新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這一舉措有助於降低國際貿易對美元結算體系的依賴程度。更關鍵的是,香港在數字清關、綠色產品認證等新型貿易基建上的先行實踐,可為多邊規則重構提供壓力測試場,助力打破困局。
美暴露其強權本質
美方所謂「公平貿易」實則是將國內法凌駕於國際規則之上。其關稅大棒不僅打擊中國企業,更波及歐盟、日韓等傳統盟友,暴露出強權政治的本質。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始終堅持開放型市場原則,其成功經驗證明:真正的貿易公平應建立在協商對話而非脅迫對抗之上。國際社會需清醒認識到,唯有捍衛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體系,完善WTO爭端解決機制,才能實現互利共贏。中國持續擴大制度型開放的實踐,正為重構全球化新秩序提供東方智慧。
香港作為自由港面臨雙重挑戰:既要維護「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地位,亦需應對中美角力衍生的風險。當前,制度優勢的強化相較於短期消費稅務調整更具戰略意義。香港可從三方面布局,首先,利用獨立關稅區身份優勢,深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建設;其次,推進數字貿易基礎設施建設,與國家「數字絲綢之路」戰略進行有效對接;再次,建議進一步完善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平台建設,以提升金融風險防範能力。
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可發揮獨特斡旋作用,推動構建包容性多邊貿易新秩序。香港作為國際自由港與法治社會,其普通法體系、金融樞紐地位及跨文化治理經驗,使其具備充當全球經貿「制度翻譯者」的獨特優勢。在數位貿易規則分歧、綠色標準互認等關鍵議題上,香港可依託專業服務集群和仲裁中心功能,搭建東西方規則對話的技術性平台。更重要的是,其「一國兩制」框架下的特殊定位,既能傳遞國家戰略意志,又可保持國際機構信任度,為破解「去風險」困局提供解決方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