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影
近年來,香港將發展創科產業作為推動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政府從政策、資金、基礎設施、吸引企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創科理念逐步形成社會共識,創新氛圍不斷升高。香港創科領域在近十年取得了顯著進步,但從業者指出,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進步的空間,需從良性發展的角度加以關注和解決。
激活民間資本 加速科研商品化
一是尚未實現「政府推動——民間投入」的正反饋。目前香港創科發展主要由政府主導,民間資本參與不足,據統計,香港民間部門在創科投資中的佔比僅為42%,遠低於深圳(94%)和以色列(91%),長此以往會導致後勁不足。
二是尚未實現「政府投入——產業發展——經濟成長」的正反饋。政府大量資金投入科研,但香港科研的商品化率不足20%,且多年來的創科發展未能形成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導致創科對於香港GDP的拉動作用有限。
困擾香港產業轉型的深層次原因,包括人才短缺、成本高昂、地緣政治、教育觀念等老生常談的困難。筆者相信政府對於這些問題並非不了解,而是短期內難以徹底解決香港長期積累的歷史遺留問題。然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香港必須加速參與全球科技創新競賽,否則將失去競爭機會,另一方面,市民對於創科帶動經濟發展的期許也是當下政府急迫的壓力所在。筆者認為,要想在相對薄弱的基礎上實現香港創科生態的健康發展,形成政府與民間、產研與經濟的良性循環,不能人云亦云,貪大求全,而應該有清晰的思路和果斷的作為。
保障本土產業 加強全球化競爭
香港發展科技創新應注重發揮優勢,同時規避短板。其科研實力、人才儲備及國際化程度等優勢已獲廣泛認可,並成為政府和業界的共識。但是筆者注意到,香港發展科技創新面臨的短板,如人才短缺、土地資源有限、基礎設施不足及成本高昂等問題,常被忽視,但這些關鍵因素直接影響產業發展,尤其是創業公司的生存與發展。正如「木桶效應」,制約香港創科的癥結不在如何更好地「揚長」,而在如何「避短」。香港創科發展應注重「揚長避短」,具體可從三個方向着手:
一、打造中國科技企業全球發展的「試金石」。產品從創新到商業化涉及多個階段,其中「市場驗證」(Market Testing)是產品商業化前最重要的一步,關係着批量生產後產品的銷路。恰逢當前中國科技企業出海發展的大潮,香港雖自身市場有限,但與內地相比,具有高質量、貼近歐美的客戶和相近的標準體系,再加上與內地交通的便捷性,是中國科技企業產品在推向海外前「市場驗證」和產品迭代的絕佳場地,可以成為中國高水平科技企業全球化的「試金石」。
二、優先扶植本地優勢產業。而非追求「大而全」或盲目跟風熱點。結合香港在人才和企業方面的基礎,選擇性培育優勢產業更有效。歷史上,香港在60年代的電子工業和90年代的信息與通信行業均有輝煌成就,留下了許多活躍在前沿的企業和從業人員。特別是在信息與通信領域,香港擁有全球領先的實驗室、人才和企業,如「光纖之父」高錕教授和本地科技公司CloudLight、Plover Bay Technologies等。因此,優先扶持人才基礎好的產業,能更高效發揮政策效果,加速產業集群培育。
三、推動本地經濟數字化轉型。內地已成功完成從傳統經濟向互聯網經濟的轉型,顯著提升了數字化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並打破了傳統利益壁壘,增強了市民的獲得感。香港雖然在移動支付和電子商務等領域有所發展,但整體經濟形態尚未完全轉型,與人工智能經濟階段仍有差距。借鑒內地的成功經驗,香港應加快經濟數字化進程,完善法律法規和基礎設施,吸引科技巨頭與本地團隊合作,以推動本地經濟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