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 楊莉珊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瘋狂關稅計劃衝擊全球之際,最新一期英國雜誌《經濟學人》,以「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為題,發布了兩版別具深意的封面:一個版本呈現的是特朗普手持手鋸,正將美國版圖生生切開的卡通畫面,暗示其關稅政策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貿易的損害;另一主要在亞洲地區發行的版本,則用特朗普標誌性的MAGA帽子吸引眼球。不同的是,這頂帽子上的標語被改成了「讓中國再次偉大」(Make China Great Again)。
「中國發展論」才是硬道理
《經濟學人》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的高額關稅政策雖可能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損害,但美國自我孤立的行為反而為中國提供了重塑亞洲地緣政治和全球貿易關係的「絕佳機遇」。過去十多年,中國通過加速經濟和技術的自主發展,有效降低了對外部制裁的脆弱性,同時推進人民幣結算體系建設,增強了在國際經濟舞台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因此,儘管面臨美國的強大壓力,中國並未陷入焦慮,反而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應對姿態。
中國是當今世界重要大國,經濟、科技、教育和軍事實力均居世界前茅,是世界經濟、科技、人才和軍事重要力量。資料表明,美國綜合國力強、發展質量高,中國增長速度快、發展潛力大。同時,中美綜合國力差距相當明顯,一些差距短期內難以彌補。「中國威脅論」、「中國到頂論」都缺乏科學依據,「中國發展論」才是硬道理。
加強自主創新 減少對美依賴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間,中國GDP增速分別為6.9%、6.5%和6.1%,顯著高於美國的2.3%、2.9%和2.3%,中國增速分別為美國的3倍、2.2倍和2.65倍。世界勞工組織統計指出,21世紀以來,中國勞動生產率從2000年的2023美元升至8253美元,而美國2000年已達81316美元,2017年突破10萬美元大關,達101101美元,約為中國的12倍。《經濟學人》評論稱,在當前全球局勢下,特朗普的政策自損且破壞全球秩序,認為「讓中國再次偉大」的觀點具有合理性。
過去十幾年來,中國加速推進經濟和技術自主發展,顯著降低了對美國制裁和出口管制的依賴脆弱性。同時,通過加強人民幣結算體系,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持續提升。面對全球化逆流與科技封鎖,中國通過自主創新戰略構建新發展格局,成功突破「卡脖子」困局。過去十年,中國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4%,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戰略性產業取得突破性進展,5G基站覆蓋全部地級市,國產大飛機完成商業首航。通過「鏈長制」與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製造業國產化率提升至75%,在光伏、新能源車等領域形成全球領先優勢。自主創新鑄就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實現了關鍵領域的突圍與超越。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同步加速,CIPS跨境支付系統覆蓋180個國家,與39國簽訂本幣結算協議。2023年人民幣跨境支付規模達51萬億元,較十年前增長12倍,在俄羅斯、沙特等資源國結算佔比超40%。數位貨幣試點拓展至26個地區,數位人民幣跨境清算網絡初步成型。這種「雙輪驅動」戰略不僅強化了經濟抗風險能力,更重塑全球價值鏈格局。中國正以技術創新和金融自主為支點,構建多元化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中國積極擁抱市場競爭
外界仍未充分認識到中國內地經濟所蘊含的發展優勢。中國秉持積極態度擁抱市場競爭,在技術研發上持續加大投入,這一系列努力促使內地工業企業,在從電動汽車到「低空經濟」的各個新興領域裏,都擊敗了西方對手。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今年,中國人工智能DeepSeek在全球引發廣泛關注,被視為中國突破美國技術限制、堅持自主創新的重要標誌。
在當前國際局勢持續變化的背景下,美國作為傳統意義上的主要國際行為體,其政策取向呈現出一定程度的波動性。在此情況下,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其發展路徑並未以填補特定國家留下的國際空間為目標,而是基於自身發展戰略,逐步拓展國際影響力。特別是在與全球南方國家的互動中,中國提出的發展理念與合作模式,在多個發展中國家群體中獲得了較為積極的反饋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