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紀緯紋
4月7日,世界各地股市經歷恐慌性「股災」,如香港恒生指數單日暴跌逾3000點,跌幅達13.2%,創下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大跌幅。這場「恐慌性拋售」的直接導火索,是美國特朗普政府日前宣布的「對等關稅」政策——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基礎關稅,並對中國等主要貿易夥伴加徵差異化高稅率,如對中國加徵的稅率便高達34%。這一政策不僅衝擊全球供應鏈,更暴露了美國試圖以「金融霸權」重塑全球經濟秩序的野心。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實質上是通過政治手段強制資本流動重構,鞏固美國在全球經濟的中心地位。其核心邏輯在於:以關稅為工具,迫使跨國企業將生產鏈回流美國本土,同時通過稅收槓桿吸引國際資本向美國集中。實際上,這是將關稅從貿易保護工具升級為地緣經濟武器,試圖削弱由美國所打造的經濟全球化、多邊貿易體系,強化以美國利益為導向的全球政治經濟新架構。
此舉短期負面效應顯而易見,除全球股市暴跌和動盪外,高度全球化的供應鏈的成本亦必然攀升,這從美國民眾搶購產自中國的日用品和電視機便可見一斑。全球供應鏈面臨被打斷的危機,有關國家該如何應對?更深層的結果在於世界各國的抉擇所引發的風險,例如若各國被迫跟進「以牙還牙」的關稅報復,全球貿易量下跌嚴重影響各國國際貿易、稅收、國民收入和就業等,會否重演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
面對美國的單邊主義,中國的回應凸顯實力與底氣。如很快宣布在現有基礎上對原產於美國的全部進口商品加徵34%的關稅,且此關稅不予減免;將多家美國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及「不可靠實體清單」等。中國以一系列「組合拳」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並展現出堅決反對經濟霸凌的強硬態度。對於股市動盪,中央匯金公司在港股暴跌當日迅速增持ETF,並明確表態持續入市。此舉直接緩解市場恐慌情緒,展現國家對金融穩定的托底能力。
自2018年美國挑起貿易戰以來,中國對美出口依存度已逐步下降,並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此外,通過「中國製造2025」等具戰略目光的政策,引導供應鏈國產化,保證了中國的國際經貿和全球供應鏈擁有強大韌性。當前,中國的強大自主研發能力、全產業優勢和高產能,以及積極對外開放的態度、穩定的投資環境,更是吸引大量外商來華投資和進行貿易的關鍵要素。相比之下,美國只考慮自身利益割全球「韭菜」、出賣盟友,政策措施也朝令夕改,毫無道義可言。
貿易戰、關稅戰不會有贏家,但中國的制度優勢和綜合國力是抵禦衝擊的核心力量。相信經歷今次風雨過後,將出現全新的全球經貿格局和全球供應鏈,中國必將在其中持續扛起大國擔當,本着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推動環球經濟重回正軌、邁向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