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發展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 劉國勳
東江水的供應,是國家對香港長期不變的承諾和支持。60年前,香港飽受缺水之苦;據長輩憶述及文獻記載,本港在1963年面臨大旱,市民每四天僅獲四小時供水,街頭排隊長龍成常態,餐館用海水沖廁,工廠被迫停工,社會民生陷入困境。當時港英政府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幸中央政府及時伸出援手,時任總理周恩來先生更親自批示「不惜代價保障香港同胞用水」,隨後組織上萬名建設者全力施工,僅用一年時間就建成了東深供水工程,創造了水利建設的奇蹟。
堅持「優先供港優質供港」
60年來,累計已有超過300億立方米的東江水輸送到香港,至今佔香港淡水供應逾七成。雖然近年來香港用水量有所減少,但國家始終堅持「優先供港、優質供港」的原則,供水水質比國際標準更為嚴格,將最好的供應予香港市民。
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國家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表示會繼續確保對香港的穩定供水,行政長官李家超也指出東江水體現了內地與香港的緊密聯繫。筆者認為,作為香港市民,我們除了透過近期水務署的展覽,了解本港的供水歷史,更應該善用現時最新節水科技技術,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而本港亦應積極參與大灣區水資源保護的合作,強化粵港環保合作方法,以實際行動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水資源,回報國家對香港的關懷。
發揮優勢 高質發展
就此,筆者認為香港可發揮自身優勢,助力廣東在保護東江水質的同時,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香港憑藉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通過綠色債券、產業基金等方式,為廣東東江流域的生態補償和產業升級提供資金支持,預計有助廣東上游地區發展綠色農業、生態旅遊等環境友好型產業;其次,香港的科研機構可與廣東合作研發節水技術、水處理工藝,推動傳統製造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另一方面,本港高等教育學府一直進行水資源管理、環境工程等領域的研究,預計可將成果優先轉化應用在廣東相關產業,並配合本地的專業服務,為廣東企業提供如ESG諮詢、碳資產管理等服務,以助企業提升環保合規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至於投資推廣方面,香港亦應善用檢測認證服務具國際認可的優勢,可透過展覽平台推廣廣東環保技術和產品,讓內地企業走出國際。筆者亦期望兩地可共建人才培訓機制,聯合培養環境專業人才,並制定統一的大灣區水資源管理標準;料通過上述各項優勢互補的合作,既能保障東江水質,又能促進廣東產業向高品質方向發展,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的平衡。
從教育角度出發,筆者建議將東江水供港的歷史經驗納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教學內容。具體而言,可在現有課程框架下,加入介紹東深供水工程的建設背景、發展歷程及其對香港社會的重要性,同時結合《2024年粵港供水協議》和國家「十四五」水利規劃等政策,幫助學生理解水資源管理的戰略意義;並可善用教育局現有的內地考察機制,組織學生實地參觀東深供水工程,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供水系統的認識。另為引導學生思考水資源的珍貴性,培養節約用水的習慣,可設計專題活動,讓他們理解區域合作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以多管齊下的教育方式,既能確保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又能培養其公民責任感,最終達到愛國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