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文
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在「東江水供港60周年」紀念典禮上,李家超特首講到,自上世紀60年代起,東江水從未間斷滋養香江,感謝國家60年來一直為香港供應可靠和穩定的東江水,支撐香港經濟持續發展。確實,東江水工程是香港繁榮穩定的重要支撐,見證兩地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東江水60年前越山而來,不僅解決了香港的燃眉之急,更為香港的經濟騰飛奠定了重要基礎,成為了粵港兩地合作的典範。
背靠祖國乃港最大優勢
香港當前正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今日紀念東江水供港更有特別意義:一是讓香港各界特別是青年清楚看到,在香港最困難最艱辛的時候,祖國永遠是香港最強力的後盾,不惜一切地支持香港,當時窮困如是,今日強大亦如是,國家永遠是香港發展的底氣所在。二是香港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國家,不論是水資源還是大發展,背靠祖國始終是香港最重要的優勢,必須不斷強化,更要從國家發展大局中思考香港定位。三是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香港,更要重視粵港澳的協同發展,互相支持,就如在供水問題上,需要粵港繼續從供水制度、應急協調、技術與管理等方面展開更緊密合作,致力推動東江沿線綠色產業發展,推動東江水保護與發展平衡,實現雙贏。
在香港的發展歷史上,享用到潔淨的食水從來並非必然。香港淡水資源本來就缺乏,歷史上多次發生水荒,上世紀60年代,香港遭遇大旱,港英當局無計可施之下只能嚴厲控水,持續期長達9個月。最初是隔日供水,最惡劣時4日才供水一次,每次供水4小時。水荒不但令350萬港人面對嚴峻的生存困境,香港經濟更遭受近乎毀滅性打擊。由於嚴重缺水,香港織造業及漂染業減產高達三至五成;飲食業也大受打擊,農業損失達1000萬港元;13個行業停工減產,損失達6000萬港元。水荒更引發困擾香港多年的「鹹水樓」問題,嚴重威脅市民安全。
對於缺水問題,港英政府一籌莫展,中央及後應港英政府請求,同意派船到珠江口免費取用淡水,以「遠水解近渴」之法,緩解燃眉之急。及後中央更作出決策,周恩來總理在1963年底正式批准興建東深供水工程。1964年2月20日,工程全線開工,僅用短短一年時間,長達83公里的宏大供水工程建成,1965年3月1日,東江水奔流入港,終於結束了香港嚴重缺水的慘痛歷史。
粵港齊頭共進 互利雙贏
東江之水能夠越山而來,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工程,背後是國家與大批同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以至犧牲。在百廢待興的中國,供水工程初期撥款高達3800萬元,這在當時貧困的年代堪稱巨款。為了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有關方面更從廣州動員了5000多名青年,同時從東莞、惠陽、寶安等地召集了5000多人參與建設。在施工過程中,工程遭遇過五次強颱風和暴雨的侵襲,圍堰兩次被沖毀,工程遭受嚴重破壞。儘管面對各種困難,中央及廣東省政府仍然堅定推進工程,確保在最短時間能夠向香港供水。
在當時,中央和基層工人秉持着解決香港同胞水荒之苦、支援香港經濟民生的信念,不計較每立方米水的利潤。若從利益出發,東江水工程便不會存在。當中主要是出於同胞之情、骨肉之情的無私施援。
在東江水越山馳援之下,香港終於有了穩定、優質的供水,市民不用再為每日的供水發愁,工廠不再為缺水停工,寫字樓不再因制水歇業,「鹹水樓」問題也得到了紓解,東江水支持着香港的社會經濟穩定發展,整個香港重新恢復了生機,逐步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之所以能發展成為今日的國際大都市,關鍵在於成功解決了長期缺水問題。正如年近八旬的香港水務署前署長高贊覺所說:「沒有東江水,就沒有香港的今天。」這是公允的評論。
今日回看東江水供港,更要看到東江水已成為粵港兩地合作的典範。為確保供水安全,廣東投入巨資建設水質監測站,實施生態保護工程,確保東江水源清潔。香港建立了先進的供水管網,採用世界領先的水處理技術,確保每一滴東江水都達到飲用標準,成為粵港合作的「先行者」。粵港合則兩利,大灣區各城市互補性強,當年東江水供港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奠定了重要基礎,今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為香港發展開拓了巨大的機遇,香港各界都應以粵港齊頭共進、互利雙贏的思維推動大灣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