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以「科技賦能灣區,聚勢領航新程」主題的「讀懂中國」學術沙龍系列活動——灣區科技創新對話在廣州·鵬瑞1號舉行。多位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在會上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言獻策,共同解碼灣區科創基因,探尋高質量發展密碼。
本次論壇由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以下簡稱「國創會」)、粵港澳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主辦,國創會產業協同促進中心、粵港澳數智中低空經濟產教融合發展聯盟承辦。當天,國創會會長、原中央黨校副校長徐偉新,中山大學副校長鄭躍分別為活動致辭。
黃奇帆:大灣區新質生產力三賽道
國創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作主旨演講時表示,大灣區發展新質生產力有三個賽道,一是發展製造業和10大類生產性服務業組成的「1+10」產業鏈集群,二是圍繞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升級,三是抓好生產性服務業這一培養新質生產力的土壤。
國創會學術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建設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洪章作主旨演講時表示,科技金融是金融行業的新質生產力,也是支持和促進新質生產重要的推動力量。商業銀行應通過調整結構、增加功能、拓展服務等舉措,加快科技金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中山大學二級教授、粵港澳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主任姚正安作主旨演講時表示,隨着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各行各業都離不開數學賦能。中心已經走訪了400多家企業,與100多家企業簽約、並與40多家企業實質進行合作研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海洋科學與天氣預報、醫療健康、中低空經濟、應用數據技術理論與科學計算等領域,賦能灣區創新發展。
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陳俊龍作主旨演講時表示,未來人工智能將從ToB更多轉向ToC,做到「個人有感」,並且「多模聯動」的協同模式將進一步湧現,實現大算力的提升和好算法的進步,更好服務於垂直領域。
以前沿科技重塑產業新格局
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創新濃度最高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正以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文體科技等前沿領域為引擎,重塑產業新格局。活動現場還圍繞三大主題展開了圓桌對話。
在「弄潮AI:科技創新構建灣區產業發展新格局」對話環節,嘉賓主持民進廣東省委會副主委、華南師範大學網絡信息中心主任趙淦森,與中山大學航空航天學院、集成電路學院雙聘教授姚清河,圖靈新智算(廣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淼,深圳市鐳神智能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小波,廣州鈦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程曉娜,佳都科技集團副總裁、公共事務中心總經理豐碩,探跡科技合夥人、政企事務總經理郭德權等圓桌嘉賓,圍繞人工智能的政策賦能、場景驅動與跨界協同等話題,共同探索AI在大灣區技術落地與產業升級的融合範式。
從地面到天空,灣區創新的邊界正在不斷突破。在「啟航灣區:低空經濟引領產業生態新航標」對話環節,嘉賓主持國創會副會長、數字產業研究院院長呂本富,與廣州市交通運輸局運輸保障處處長、一級調研員陳時國,城鄉院(廣州)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凱濱,高德軟件總經理吳澤駒,廣州億航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賀天星,極飛科技公共事務總經理錢姝婷,以及粵港澳數智中低空經濟產教融合發展聯盟秘書長李美雲等嘉賓,共同討論低空經濟領域的技術創新與突破,探尋城市空間與產業生態的戰略機遇。
本次活動是國創會和中山大學首度牽手,以「科技賦能灣區 聚勢領航新程」為主題,舉辦「讀懂中國」學術沙龍系列活動,希望以對話活動為契機,推進大灣區「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交流合作,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記者 黃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