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藝帆
世界關稅大戰全面升級,上台不到一個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先後已亮出關稅三板斧。第一板斧,針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分別加徵關稅25%、25%和10%(對前兩者關稅後來暫緩一個月);第二板斧,針對所有美國進口鋼鋁加徵25%關稅,暫時沒有國家豁免。昨日特朗普最新祭出「對等關稅」第三板斧,稱任何國家但凡對美國加徵關稅,美國都會「以眼還眼」,就連非貨幣關稅和貿易壁壘亦納其中。
對等關稅有何特別之處?又會對全球貿易自由化帶來何種衝擊?對等關稅包含三個層面,第一便是國家層面的「對等關稅」。比如某國對美國商品徵收100%的關稅,美國就將對該國商品徵收100%的關稅;他並打了「開口牌」,無非威脅利誘遷往美國,如此就不用繳稅。第二是各國在產品層面的「對等關稅」。例如美國對來自歐盟的汽車徵收2.5%的關稅,但歐盟對來自美國的汽車卻徵收10%的關稅;「對等關稅」之謂,要麼歐盟降低稅率,否則美國就會調高稅率。他並指,對美貿易順差較大,或關稅政策惡劣的,將優先成為目標。三是非關稅壁壘層面的對等關稅,這一層面比較複雜,將涉及增值稅等內容。
在特朗普看來,其他國家對美國商品徵收高關稅,一直在「剝削」美國,美國在關稅上整體是吃虧的;因此,對等關稅是唯一公平的方式。而特朗普未必是想僅僅徵收高額關稅,而是要將對等關稅作為談判籌碼,以改寫貿易規則,重塑全球貿易架構,從而營造更有利於美國的貿易環境。
不過,特朗普這種「你不做,我也不做」的粗暴公平原則,本質還是美國的關稅霸凌行為,對美國也不見得有利無弊,不僅損及美國消費者及生產者利益,被迫承擔更高成本,更可能引發全球貿易摩擦。譬如,美國從歐盟進口的商品多達四分之一是藥品,其他還包含醫療器材、疫苗等,假如真的實施對等關稅,光是美國製藥產業,每一天就得支付約1億美元的稅金,這多少將由美國病人分擔。貿易夥伴倘取報復性措施,既可能削弱美國出口競爭力,加劇貿易逆差,亦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不確定性,其他國家的出口和經濟增長將因徵收「對等關稅」受到抑制,特別是廣大新興經濟體的利益可能受到嚴重打擊。
香港面對貿易戰的長期性複雜多變性,難以獨善其身,必須高度戒備,嚴陣以待,與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保持密切溝通與深度合作,堅定與國家共同應對貿易戰,維護國家、香港乃至全球的共同利益。貿易戰也帶來供應鏈重整的龐大新機遇,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和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應利用其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積極扮演「一帶一路」的樞紐角色,應對美國的貿易戰。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任何國家都不想失去、也無可替代的龐大市場、完整的產業鏈條、便利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營商環境,此乃本港應對貿易戰的最大底氣。就算中美貿易戰升級,美國也需香港作為「透氣口」,美國企業更需要香港融資,這是傳統大國博弈「你中有我」的智慧,如果美國要以「關稅區」制裁香港,美國同樣要承受巨額的損失。面對關稅風雲凌亂 ,經貿環境不確定性巨增,香港要沉着應對各種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