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事評論員、香港廣州青年總會政策委員會委員 李湃豐
曾自詡為「香港民意代表」的香港民意研究所(下稱「香港民研」),昨日(13日)宣布無限期擱置所有自費研究活動,創辦人鍾庭耀更因涉嫌協助在逃通緝犯、香港民研前副行政總裁鍾劍華上月被警方國安處帶走助查。這家長期以「學術」包裝、實則淪為反中亂港勢力政治工具的機構,終於迎來其必然的結局。縱觀香港民研30餘年的爭議史,其「民意調查」實質上是預設立場、操控數據、欺騙公眾的自說自話式表演,它走向末路實屬咎由自取。
香港民研最為人詬病的,是長期背棄統計學基本原則,以「小圈子」篩選受訪者,操弄數據以迎合特定政治立場。比如在2021年11月的一項調查中,其聲稱的5324個原始樣本中,僅不足1%的受訪者傾向愛國愛港力量,卻有近九成受訪者立場偏向「反對派」和「本土派」。這種極端失衡的樣本分布,顯然違反隨機抽樣的基本邏輯,卻被包裝成「客觀民調」公之於眾。更諷刺的是,其2021年立法會選舉前的「調查」中,逾八成受訪者自稱「民主派支持者」,完全脫離香港社會的政治光譜現實。
香港民研亦從未掩蓋自己的政治立場,反而屢次直接介入選舉和社會運動,充當反中亂港勢力的「數據打手」。2016年,香港民研的前身「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與戴耀廷合謀,通過「滾動民調」為反對派「雷動計劃」配票,企圖操控立法會選舉結果。至2020年,該機構更涉深度參與非法「初選」,不僅設計投票系統,還提供辦公室作為點票基地,直接觸碰國安法紅線。
同時,香港民研的資金來源與政治動機始終籠罩於外國勢力陰影之下。早在2004年,鍾庭耀便承認接受美國國家民主研究所(NDI)與美國民主基金會(NED)資助——這是兩家被視作美國中央情報局「白手套」的機構。此般「付費生產民意」的模式,使其徹底淪為外國反華勢力的傳聲筒,與它聲稱的「學術中立」背道而馳,實質是以「民意」為幌子為外部干預提供「數據彈藥」。
香港民研的崩潰,緣於長期將政治凌駕專業、將謊言包裝為「真相」,其「調查」從未真正反映民意。綜合筆者過往接到過香港民研的多次訪問調查,亦不難察覺其預設問題、篩選受訪群體、扭曲數據解讀,製造符合反中亂港需求的「結論」。這種「自導自演」的鬧劇,在香港國安法實施、選舉制度完善後,已失去生存土壤。市民逐漸看清香港民研「學術外衣」下的真面目:一個接受外國資助、服務反中亂港勢力,以「民調」為名行政治操弄之實的傀儡機構。
而今,隨着主事者涉案、資金鏈斷裂、公信力破產,香港民研終局已至。其下場警示世人:任何假借「民意」之名行破壞之實的組織,終將被時代和法律審判。香港社會需要的,是真正科學客觀、符合公眾利益的民意研究,而非自欺欺人的政治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