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開幕。當天下午,作為首場高端對話,國際會議中心裏的「中國改革與經濟前瞻」吸引了參會各方的密切關註,現場座無虛席。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及政策走向備受關註。中國「兩會」剛剛結束之際,這場討論顯得格外及時。2025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將GDP增長預期目標定在5%左右,並強調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十分繁重,要突出重點、把握關鍵。「推動標誌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更好發揮經濟體製改革牽引作用」是今年一項重要工作任務。
面對內需不足以及外部環境變化等挑戰,中國已經製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並正在實施更加積極的宏觀政策,以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中國推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效果如何,能否實現穩定預期、激發活力的目標?中國下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面臨哪些障礙,改革重點在哪些方面?中國經濟未來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
圍繞這些國內國際共同關心的重要話題,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與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重慶市前市長黃奇帆,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等專家學者展開了討論,共同把脈中國經濟、共議改革之道。
中國經濟向好的態勢已經確立
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在波浪式發展、曲折性前進中展現出強勁韌性。2023年、2024年,中國分別實現了5.2%和5%的GDP增速。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實現平穩開局。
彭森認為,盡管過去兩年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加復雜嚴峻、國內經濟形勢向好的基礎仍不鞏固、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較大,但是中央先後出臺了一系列超常規、逆周期的宏觀政策予以應對,中國的經濟運行已經隨著政策落實出現了穩中有進的局面。經歷了風風雨雨的中國經濟已然重新步入了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穩定回升的態勢已經確立且不可逆轉。
2025年是全面推進實施製造強國第一個十年藍圖的收官之年。黃奇帆認為,經過十年的努力,「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截至2024年已經有96%較為完滿地達標完成,還有4%基本性完成,通過今年繼續「打補丁」,這一目標體系有望在今年年底全面完成。
聚焦當下,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礙是什麼?彭森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仍面臨多重困難和挑戰,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社會預期偏弱等,其中最關鍵的仍是內需不足,而內需不足最重要的原因是國內消費不足,這是由先生產後生活、重投資輕消費的傳統思維,以及傳統政策和傳統製度共同作用導致的。
在今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提振消費,改善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內需」位列十大任務之首。中國「兩會」期間,中辦、國辦印發了《提振消費的專項行動方案》。在彭森看來,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戰略調整,且涉及到收入分配體製、要素市場化、財稅製度等體製大格局的結構性改革,對中國經濟的轉型意義重大。
黃奇帆進一步提到,過去十年,中國對外開放采取了五個新的措施。第一是貿易政策由以出口導向為主轉向既鼓勵出口同樣鼓勵進口;第二是投資政策由「引進來」為主轉向既鼓勵「引進來」也鼓勵「走出去」;第三是區域開放由沿海地區開放為主轉向既沿海開放也同步開放內陸;第四是產業政策由過去「看得見、摸得著」的行業開放度大,服務貿易、教育衛生文化、金融領域管得嚴,轉向「寬領域、全方位、多渠道」的開放;第五是開放目的以要素流量為主轉向不僅關心要素流量、貿易量、資金量,還更關心營商環境,讓中國的營商環境與國際接軌。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市場化,是提信心
彭森認為,全面深化改革應該以經濟體製改革為重點,而經濟體製改革應該以市場化改革作為重點。在他看來,經濟體製改革是牽引、是重點,能夠直接起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
吳曉求表示,中國經濟未來最重要的是信心,這一信心既是消費者的信心,也是投資者的信心,也是企業家和市場主體的信心,而信心來源於完善的法治。他進一步表示,中國的法治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他強調,製度的作用比政策重要,政策只是短期調節,製度包括法治是一個長期穩定的機製。同時,中國經濟過去40多年的發展實踐表明,一個好的外部環境對中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如果中國能不斷完善法治並爭取有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中國的經濟將充滿希望。(杜敬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