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具身智能機械人的精彩表現讓人目不暇接。隨着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越來越多的企業加速布局這一賽道。
「新賽道的本質是技術創新與民生需求的共振。」日前,湖南超能機械人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健康陪護人形機械人——「湘江1號」成功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實現首次智能化升級。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肖湘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超能機械人專注於健康服務領域,正通過具身智能技術構建覆蓋「預防、監測、干預」的全鏈條健康管理生態,精準對接老年人口和亞健康慢病群體的剛性需求。
專注健康陪護領域 重視穩定性和可靠性
據國際機械人聯合會(IFR)發布的《2025全球機械人產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在人形機械人領域的市場佔比已超過50%,成為全球該領域的主導力量。報告特別指出,中國在服務型機械人、工業協作機械人等細分市場的增長速度遠超全球平均水平,年複合增長率保持在35%以上。
作為專用於健康陪護領域的人形機械人,「湘江1號」除彈鋼琴外,目前還可實現艾灸、按摩等健康陪護功能。基於自研視覺大模型,可精準識別人體輪廓和穴位。同時通過高精度的六維力傳感器,幫助機械人實現更精準的動作控制和更複雜的操作任務。
「在研發過程中,我們對穩定性和可靠性尤為重視。」據肖湘江介紹,「在硬件層面,採用新型工程材料替代傳統金屬件,在減重30%的同時抗衝擊性能提升50%。比如,髖關節採用剛柔耦合設計,既能支撐人體重量,又能緩衝摔倒時的衝擊力。」
他以軟件算法舉例,「我們有專門的團隊不斷優化,通過模擬各種複雜場景,讓算法能更好地應對突發情況。而且我們還設置了多級容錯機制,一旦某個部分出現問題,系統能快速切換到備用方案,盡量保證機械人能繼續正常運行。」
推動人工智能與機械人技術深度融合
近年來,技術融合浪潮為具身智能注入了強大動能。具身智能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方向,正從技術驗證邁向實際應用,並深度融入各類實體場景,展現出廣闊的產業革新潛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人形機械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7年產業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等發展目標。國際知名投資機構高盛預測,到2035年,僅人形機械人全球市場規模就將達380億美元。
「我們的定位是:聚焦健康服務領域,推動人工智能與機械人技術的深度融合,打造集感知、決策、行動於一體的具身智能終端,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生態。」肖湘江表示。
在他看來,「湘江1號」健康陪護人形機械人以國產化、輕量化、專用化的「三化」特徵,集成助醫、助興、助力、助餐、助行、助便、助浴等「七助」功能。區別於通用型產品,該機械人聚焦健康服務領域,通過環境感知與自主決策系統,在離線狀態下仍能保持高效智能水平,特別適用於網絡狀況欠佳的健康服務場景。
「人形機械人會以超乎想像的速度進入我們的生活」
肖湘江坦言,在醫院、養老院等實際應用場景,環境干擾因素更多,這對機械人是個不小的挑戰。
「主打健康陪護的機械人更注重和人的互動,這就要求在運動控制和平衡算法上有不同的側重點。」他介紹,「一方面,我們先把基礎功能做到極致,確保它能滿足實際場景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們也在不斷探索新技術,像更智能的語音交互、更精準的健康監測等,但這些新技術我們會先在小範圍內測試,成熟後再逐步推廣,這樣既能保證產品的實用性,又能保持技術的先進性。」
「技術創新是根本。」肖湘江表示,未來,在硬件產品方面,公司致力於推動機械人朝着通用化、擬人化方向發展;在系統層面,將基於虛實結合的異構機械人集群作業系統,驅動管理成千上萬的智能機械人,最終讓機械人如同貼心的私人助理一般走進千家萬戶。
「人形機械人的落地遠沒有想像中那麼快,又遠比想像中要快,畢竟現在還在剛剛起步的階段。但是,我們也應看到,人形機械人的進化、迭代速度非常快,這個產業會以超乎想像的速度進入我們的生產、生活當中。」肖湘江表示。(來源 新華網 作者 劉覓覓 實習生 郭浩雯)
頂圖:湘江1號艾灸過程展示(受訪企業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