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市井煙火與文旅新場景的融合共生——基於菜市場文旅化場景煥新路徑的實證研究

市井煙火與文旅新場景的融合共生——基於菜市場文旅化場景煥新路徑的實證研究

責任編輯:林梓琦 2025-04-25 14:51:25 來源:香港商報網

    在城市更新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菜市場正經歷從單一交易場所向複合型文旅空間的轉型。這一轉變不僅承載着城市煙火氣的延續,更成為文旅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數據顯示,小紅書「菜市場漫遊指南」話題瀏覽量超1億,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達848萬 。「菜市場+文旅」出圈,凸顯公眾對菜市場文旅化的高度關注,印證菜市場文旅化模式的市場潛力。本文基於場景生產力理論,通過國內外典型案例分析,系統探討菜市場從傳統民生空間向複合型文旅場景煥新的核心路徑,驗證場景生產力理論框架的有效性和普適性,為城市更新背景下文旅產業創新發展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借鑑。

    一、菜市場文旅化場景煥新的理論框架

    (一)場景生產力要素解構。場景生產力理論通過生態(E)、文化(C)、科技(T)、流量(F)、制度(I)這五大要素的非線性協同,深刻揭示了價值創造呈指數級增長的內在邏輯。場景生產力理論的核心要義在於五大要素的動態協同,其公式為V=Σ(E×C×T×F×I),本質是藉助要素間的乘積效應,實現場景價值的非線性增長。生態要素聚焦於商業開發與原真性保護的動態平衡,依託綠色管理策略與空間優化手段,實現場景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守護菜市場物理空間的環境品質,更維繫城市歷史記憶與文化脈絡,避免文旅場景同質化,賦予其持久生命力與吸引力。文化要素致力於深挖地域文化符號,通過創造性轉化,將傳統民俗、特色飲食等元素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文旅內容,並藉助數碼化傳播,拓寬文化影響力邊界,實現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雙向提升。科技要素以智能技術為核心,提升供需匹配效率,藉助大數據、物聯網精準對接需求,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打造沉浸式消費場景,突破傳統菜市場功能局限。流量要素推動從短期網紅效應向長效社群生態轉型,通過社群運營與內容深耕,構建穩定用戶關係網絡。制度要素則通過政策創新與標準構建,協調多方利益,平衡開發與民生,為菜市場文旅化發展營造健康有序的環境。

    (二)場景煥新的驅動機制。場景煥新理論揭示「場景挖掘—市場需求—技術需求—科學突破」的創新驅動機制。數智化技術滲透與場景需求的循環聯動,推動消費場景持續迭代。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消費者對場景體驗的需求不斷變化,倒逼技術創新與應用;而新技術的出現又進一步激發新的場景需求,形成「需求牽引技術、技術創造需求」的螺旋上升循環。菜市場文旅化需以需求為導向,通過要素協同實現價值升級。

    二、菜市場文旅化場景煥新的實踐路徑

    (一)堅持生態文化融合發展,推動空間活化與在地敘事。蘇州雙塔市集在改造中完整保留了傳統建築風貌與攤位布局,設置「老物件展陳區」集中展示具有年代感的市場工具與生活器具,並引入屋頂綠化、垃圾分類回收系統,既延續了城市記憶,又實現了綠色生態升級;西安建國門菜市場深度融入古城牆元素,將市場改造為「老菜場市井文化創意街區」,定期舉辦皮影戲表演、方言脫口秀等民俗活動,使地域文化成為可觸摸、可體驗的文旅內容。國外案例中,法國巴黎巴士底市集至今保持每周四和周日在巴士底廣場的露天經營傳統,攤位沿街道自然延伸,售賣法式奶酪、葡萄酒等特色美食的同時,搭配街頭藝人表演、手工藝品展覽,形成濃郁的法式風情;西班牙巴塞隆拿波蓋利亞市場保留色彩鮮艷的建築外觀與傳統攤位格局,專門設立美食烹飪演示區,邀請當地廚師現場製作海鮮飯、Tapas等特色菜餚,並定期舉辦美食文化節,全方位展示西班牙飲食文化。

    (二)突出科技賦能,推動體驗升級與效率優化。杭州文二菜市部署智能電子秤、AR導覽系統,消費者通過手機掃描商品即可獲取產地、營養成分等信息,同時利用數據分析優化攤位布局,並開發線上小程序實現「雲買菜」服務;成都某智慧菜市場引入AI菜品識別系統,結合VR廚房技術,消費者可在虛擬場景中學習烹飪技巧,改造後線上訂單量佔比達40%,年輕客群佔比提升至65%。國外實踐中,東京築地市場搬遷後引入區塊鏈技術實現食材全流程溯源,設置虛擬烹飪教學區,並結合VR技術還原海鮮捕撈場景;美國紐約切爾西市場由歷史悠久的餅乾工廠改造而成,利用智能導覽設備和數碼化展示屏介紹市場歷史與美食文化,同時搭建線上預訂系統,實現線下體驗與線上服務的融合。

    (三)樹立流量運營理念,從網紅效應轉向社群生態。哈爾濱紅專街早市憑藉「異域風情+東北市井」特色在短視頻平台迅速走紅,單條視頻最高播放量超500萬次,隨後通過攤主直播帶貨、跨境遊客傳播實現流量裂變;淄博八大局便民市場借「淄博燒烤」熱潮,通過線上社群策劃打卡活動、發布優惠信息,將短期網紅流量轉化為常態化消費。國外案例中,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每周舉辦「夜市音樂會」「手工市集」等主題活動,建立會員積分體系與專屬優惠制度,年均吸引超1600萬遊客;德國柏林馬克西米利安市場定期舉辦復古主題市集、民俗文化表演,並利用社交媒體發布活動預告與美食推薦,吸引年輕遊客持續打卡,形成穩定客流。

    (四)深化制度創新,強化政策支撐與規範保障。海南三亞第一農貿市場依託自貿港政策,設立免稅商品專區,制定《文旅市集運營標準》規範商戶服務,並建立市場監管、文旅、衛生等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某省會城市設立5000萬元專項基金,對改造達標的文旅菜市場給予最高500萬元補貼,同時出台《文旅特色菜市場建設規範》,從空間設計到服務標準進行統一規範。國外實踐中,意大利博洛尼亞慢食市場由政府、行業協會與商戶共同制定嚴格的食材准入標準和經營規範,確保市集品質;荷蘭阿姆斯特丹Markthal市場改造過程中,政府出台專項規劃政策,協調歷史建築保護與商業開發的矛盾,並建立多方參與的運營管理機制。

    三、國內外案例的共性規律與理論邏輯驗證

    (一)共性規律的主要特徵。一是要素協同是價值創造的核心動力。國內外成功案例均通過生態、文化、科技等要素的有機融合實現場景價值升級。如蘇州雙塔市集保留建築原真性(生態要素)的同時,通過數碼化展陳(科技要素)傳播地域文化(文化要素),吸引流量並推動商業發展;巴塞隆拿波蓋利亞市場以傳統市集形態(生態要素)為基礎,結合美食文化體驗(文化要素)和智能導覽(科技要素),形成協同效應。這驗證了場景生產力理論中要素非線性協同創造乘數價值的核心邏輯。二是在地化表達構建場景獨特性。地域文化挖掘是吸引遊客的根本所在。西安建國門菜市場以古城文化為內核,通過民俗活動實現文化活化;法國巴士底市集則將法式生活美學融入攤位經營,二者均通過對在地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碼,構建差異化競爭力。這印證了文化要素在場景構建中的靈魂地位,即唯有扎根本土文化,才能避免同質化,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技術應用需精準匹配場景需求。科技手段的成功應用均圍繞消費痛點展開。杭州文二菜市的智能導覽系統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東京築地市場的區塊鏈溯源回應食品安全需求,這些實踐表明,技術創新需以提升用戶體驗、優化運營效率為導向,而非盲目堆砌。這驗證了場景煥新理論中需求牽引技術創新的驅動機制。四是社群生態保障長效流量轉化。從短期網紅到長效運營的關鍵在於社群構建。哈爾濱紅專街早市通過直播帶貨將線上流量轉化為線下消費,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以會員體系增強用戶粘性,二者均通過持續的內容運營和活動策劃,將流量沉澱為穩定客群,形成「場景生產-用戶反饋-價值優化」的閉環。五是制度創新提供可持續發展根基。政策與標準是平衡多元利益的關鍵。三亞農貿市場依託自貿港政策實現業態創新,博洛尼亞慢食市場通過多方制定標準保障品質,表明合理的制度設計既能激發市場活力,又能守住民生底線,為場景發展提供穩定的制度環境。

    (二)差異化特徵的理論映射。國內外案例的差異同樣印證理論適用性:國內側重歷史文脈傳承,體現文化要素中對原真性保護的重視;國外強調體驗創新,反映科技要素在創造新穎場景中的作用。運營模式上,國內依賴網紅經濟快速引流,契合流量要素中短期爆發的特點;國外注重社群長效運營,則體現流量要素向穩定生態轉化的需求。這些差異本質上是不同城市在場景生產力要素組合與優先級選擇上的體現,進一步驗證了理論框架的普適性與靈活性。

    四、菜市場文旅化未來發展方向

    (一)技術驅動的場景迭代。隨着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技術的快速發展,菜市場文旅場景將迎來更深度的智能化變革。一方面,AI攤主助手可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現24小時在線答疑,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商品推薦和烹飪建議,同時模擬傳統攤主的熱情服務風格,保留菜市場的人文溫度。另一方面,基於用戶行為數據的深度學習算法,能夠精準預測消費需求,實現商品的動態補貨和攤位布局的智能優化。此外,元宇宙技術的應用將創造虛擬菜市場空間,消費者即使無法親臨現場,也能通過VR設備感受沉浸式購物體驗,打破時空限制,拓展菜市場文旅的邊界。

    (二)全球在地化的文化傳播。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交融的趨勢下,菜市場文旅將成為傳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未來可借鑑荷蘭Markthal市場將藝術、商業、居住功能融合的經驗,打造具有國際吸引力的文化消費場景。通過舉辦跨國美食節、國際手工藝展覽等活動,將本土特色農產品和傳統技藝推向世界,同時引入國際文化元素,實現文化的雙向交流。此外,利用跨境電商平台和社交媒體,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傳播矩陣,讓海外消費者通過直播、短視頻等形式感受中國菜市場的煙火氣息,提升本土市井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形成「全球傳播-文化認同-消費轉化」的良性循環。

    (三)人本導向的社區價值回歸。以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設為契機,菜市場將進一步強化其社區樞紐功能。針對青年群體的創新創業需求,可設立孵化空間,提供低成本攤位、創業指導等支持,鼓勵年輕創業者將新潮業態引入菜市場,如文創工作室、咖啡輕食店等,形成「老菜場+新經濟」的融合模式。同時,通過舉辦社區文化節、親子體驗活動等,吸引居民廣泛參與,增強社區歸屬感。此外,利用菜市場的人流集聚效應,聯動周邊商業、教育、醫療資源,構建15分鐘生活服務圈,推動「人-城-產」協同發展,使菜市場真正成為居民情感交流、文化傳承和生活服務的綜合性空間。

    綜上所述,菜市場文旅化是場景生產力理論的重要實踐。本文通過解構生態、文化、科技、流量、制度五大核心要素,結合國內外典型案例的對比分析,揭示菜市場文旅化場景煥新的內在邏輯與實踐策略。研究發現,要素協同、在地化表達、技術適配、社群構建和制度保障是成功轉型的關鍵。未來,菜市場文旅化將在技術創新、文化傳播和社區建設等方面持續深化,成為推動城市更新與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樣本。在實踐過程中,各地需因地制宜地平衡各方利益,靈活運用理論成果,不斷探索符合城市特色的發展模式,為構建更具活力和人文關懷的城市休閒消費空間提供新路徑。(陳獻春 作者系亞洲青年領袖論壇首席專家,中國旅遊景區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責任編輯:林梓琦 市井煙火與文旅新場景的融合共生——基於菜市場文旅化場景煥新路徑的實證研究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