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校園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將在江蘇大劇院首演。25日下午,該劇藝術總監、著名作家白先勇在東南大學春暉堂接受媒體採訪,講述校園青春版《牡丹亭》創排背景。
「我們做青春版《牡丹亭》的大宗旨是讓昆曲進校園。」白先勇表示,當時昆曲觀眾以中老年人為主,年輕人缺乏了解與興趣。他認為,要振興昆曲,必須從培養年輕觀眾着手。
2004年首演的青春版《牡丹亭》至今已在全球40多所高校演出,場場滿座。白先勇表示,從大學生的熱烈反響可以看出,當代青年知識分子正在尋求文化認同。「過去三十多年中,西方文化大量湧入,中國青年也在尋找自身的文化根源。昆曲以『情』與『美』為核心特徵,喚起了他們對傳統藝術的熱愛。」
昆曲藝術的推廣也由此延展至各地高校,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多所大學、蘇州大學等院校均開設了昆曲課程。2018年,以北京市高校為主體的青春版《牡丹亭》演出陣容中,演員和樂隊成員均為在校大學生,「他們的自信、驕傲,在舞台上無形地展現出了他們的文化認同感。」白先勇說。
「南方地區作為明清時期的昆曲重鎮,我想也應該有(大學生演出)。」白先勇說,南京、蘇州、杭州、上海等地文化底蘊深厚,此次南京首演正是「江南校園青春版」的首次亮相。該劇由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趙天為教授擔任總策劃,劇本從原青春版二十七折中精選九折精華,並由原班老師一對一傳授,延續了青春版的精神內核。
「昆曲的藝術高度,與青銅器、汝窯、古典山水畫並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白先勇指出,儘管大學生演員缺乏專業基礎,但歷經九個月的系統訓練,能夠登台演出已屬不易,其背後的努力與尊重傳統精神,正是當代中華文化復興的希望所在。
「我們尊重傳統,但不因循傳統;我們利用現代,但不濫用現代。」他介紹,青春版《牡丹亭》舞台呈現中,像花神角色採用了現代服裝設計,但整體美學依然遵循昆曲的抽象、寫意、抒情與詩畫傳統。「成功之處在於,讓400年前的經典在21世紀的舞台上重放光芒。」
此次校園青春版《牡丹亭》的一大亮點是,主演全部由在校大學生擔綱,展現出多元的表演風格。「我們有四個柳夢梅、六個杜麗娘,他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有意思、有看頭。」白先勇表示,未來希望將該劇推廣至上海、蘇州、杭州等地高校持續巡演。他也呼籲社會各界繼續給予支持,共同推動昆曲藝術在青年群體中的傳承與傳播。
校園青春版《牡丹亭》是東南大學主辦、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資助項目——青春版昆劇《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訓成果。該項目負責人、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趙天為介紹,校園青春版《牡丹亭》以「最古老+最青春」的藝術實踐方式,從全國29所高校遴選出50名青年學子擔綱演員與演奏員。在白先勇的藝術引領下,原版主創團隊親自執教授藝,共同呈現一台由學生主演和伴奏的「校園」青春版《牡丹亭》。(記者 杜林 宋璟)
頂圖:白先勇在東南大學春暉堂接受媒體採訪(宋璟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