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蘇信
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動的關稅戰成為全球眾矢之的,更遭到中國的堅決反制。在內外壓力下,特朗普近日突然轉變口風,稱他願意大幅下調對中國加徵的145%關稅,並指「中美接觸的頻率非常頻繁」。但特朗普的吹噓很快被打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昨表示,有關中美之間正在談判,甚至將會達成協議的報道,都是假消息。中美雙方並沒有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或談判,更談不上達成協議。商務部發言人亦指出,任何關於中美經貿談判進展的說法都是捕風捉影,沒有事實依據。這讓世人進一步看清特朗普表裏不一,擅使出口術的真面目。
特朗普一貫反口覆舌,隨時以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言論的可信度極低,大家對他要少聽其言,多觀其行,作出評判,免受欺騙。惟在關稅戰下,他的出口術卻在不斷擾亂市場,負面影響不斷顯現。自4月2日特朗普宣布對全球加徵所謂「對等關稅」以來,一會突然宣布對部分國家和地區暫緩實施「對等關稅」90天,惟獨對中國關稅加碼到145%,一會指對中國的關稅太高,將會大幅下調;一會強迫聯儲局配合減息,威脅炒走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一會又稱完全沒有解僱鮑威爾的意圖。從美國所謂「解放日」到「妥協日」,「特氏關稅」政策一片混亂,不僅曾導致美國股債匯「三殺」,全球市場亦飽受驚嚇、大起大落,足見美國今屆政府的不確定性,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最大風險源。
對於美方挑起的這場貿易戰,中國的立場是明確一貫的: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美國當局持續對外放話,向中方丟出妥協的風向球,卻沒有採取任何實質行動緩和當前緊繃局面,誠意不足,相信中國不會輕易被忽悠。這也給其他經濟體帶來啟示,面對特氏出口術,須想辦法規避和對沖美國當局經貿政策朝令夕改帶來的後續潛在風險。
在美國逆全球化掀起海嘯之時,中國是最大信心源。當前中國經濟企穩向好,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潛力巨大,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的優勢明顯;同時,中國奉行互利共贏,展現堅持對外高水平開放的誠意,支持外資外企在華發展,向全球貿易夥伴提供穩定環境和確定性機遇。中國商務部前日召開外資企業圓桌會,就美國加徵關稅給在華外資企業投資經營帶來的影響與企業交流,釋出維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為外資企業在華生產經營排憂解難,努力保障產供鏈穩定暢通,推動解決外資企業問題訴求的強力信號。80多家外資企業及在華外國商會與會代表均認為,中國外資政策持續、穩定、可預期,願繼續對華投資,深化互利合作,共同應對挑戰,對華投下信心一票。
美國愈封閉,中國愈開放。近期中國一系列開放政策紅利集中釋放,《關於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等相繼出台,回應外資外商在華投資展業的各方面訴求。中國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抓住主動權,進一步有效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將更好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穩定提供保障,為全球經濟注入穩定性。對各經濟體來說,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