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傍晚,花都廣場燈火通明,艾香裊裊。「健康同行,公益暖心——中西醫融合之夜」中醫夜市活動在此啟幕。40多個中醫藥文化攤位免費開放,30位名中醫現場把脈問診,非遺太極展演與AI智能辨體設備同台亮相,吸引逾萬名市民沉浸式體驗傳統醫學魅力。這場由花都區委宣傳部指導,區衛生健康局、文廣旅體局聯合打造的中醫藥文化盛宴,通過「夜市+健康」的創新模式,讓千年醫道煥發新生機。
名醫雲集構建「15分鐘中醫圈」
啟動儀式上,10個名醫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25家醫療機構組建中醫康復聯盟,8個八段錦培訓基地示範點同步授牌。三大舉措串聯起「名醫引領-基層聯動-全民健身」的中醫藥服務網絡,進一步夯實花都區「15分鐘中醫圈」建設。中醫康復聯盟將以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為核心,推動腦卒中、骨傷等30項中醫康復技術標準化下沉社區,預計年內服務覆蓋90%以上居民。
非遺傳承人的一招一式點燃全場熱情。陳式太極單刀寒光流轉,八段錦方陣動作整齊劃一,廣場瞬間化作全民養生課堂。「跟着大師練完渾身舒暢,比跳廣場舞更有文化味兒!」帶着孫子體驗太極的劉大爺感慨道。活動同步發放5000份《居家養生手冊》,將「治未病」理念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科技賦能激活傳統醫學
「伸出舌頭,看鏡頭!」在智能辨體攤位前,市民爭相體驗AI黑科技。通過舌象、面相採集和大數據分析,30秒即可生成個性化體質報告。2024年,花都區中醫治未病質控中心已累計完成7.36萬人次體質辨識,為居民建立動態健康檔案。「結果顯示我是濕熱體質,建議的食療方和茶飲都很實用。」剛拿到報告的上班族李小姐表示。
艾灸、杵針、刮痧等傳統療法體驗區排起長龍。銅鍋熬製的80餘種非遺膏方散發濃郁藥香,市民既可現場品嘗,還能掃碼獲取定製熬製教程。「杵針十分鐘,肩頸輕鬆一大半!」體驗中醫特色療法的王女士連連稱讚。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中心專家提醒,中醫調理需因人制宜,建議市民通過正規醫療機構獲取專業服務。
千年智慧照見城市未來
《黃帝內經》的陰陽之道化作手機裏的體質報告,當針灸推拿變身親子互動的健康課堂,中醫藥文化正以「可觸摸、可品嘗、可帶走」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活動現場,年輕人背着中藥香囊打卡拍照,白領掃碼收藏辦公室養生操,老人捧着定製膏方笑逐顏開,構成一幅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生動圖景。
「這是中醫藥『破圈』傳播的創新實踐。」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肖俊會表示,醫院將延續夜市惠民模式,每年開展「中醫進社區」活動超百場。未來,花都區將加速建設空鐵中醫藥健康城,推出「中醫藥+旅遊」特色線路,打造大灣區中醫藥國際化樞紐。通過校園科普課程、社區養老健康站等載體,推動中醫藥服務向全生命周期延伸,讓「家門口的中醫服務」觸手可及。
【名醫提醒】
廣東省名中醫陳朝俊教授特別提示:廣東濕熱氣候下,養生需注重「三避三適」——避生冷飲食、避熬夜傷神、避久坐積濕;適清淡營養、適規律起居、適度運動排汗。選擇中醫服務時,應認準正規醫療機構,避免輕信民間偏方。針對春季多發的呼吸道疾病,可適量飲用五指毛桃茯苓茶,既祛濕又增強免疫力。(記者 賴小青 通訊員 花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