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安生
一直以來,美國以領先世界的創新能力傲視全球,而且美國通過領先於世界的創新能力讓自己牢牢佔據全球產業鏈的高端位置,並輕而易舉地對全球產業鏈中下游廣大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和打壓。對此,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因為產業鏈處於中低端位置而深受美國剝削和打壓之苦,曾幾何時,幾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飛機的中美貿易格局就是中國受到美國創新能力壓制的真實寫照。然而,經過幾十年的臥薪嚐膽,中國的創新能力已經逐漸追趕上了美國,中國的產業鏈也逐漸由低端位置爬升到了中高端水平,中美之間的較量正出現全新態勢;這其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十年前制定的《中國製造2025》所確定的各項目標預期全面實現。《中國製造2025》是2015年5月經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批後提出的一項戰略計劃,旨在推動中國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轉型升級,是中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十年過去,《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完成情況如何呢?根據國內權威專家黃奇帆總結分析,截至2025年4月,《中國製造2025》所制定的一系列目標完成率達到96%,還有4%正處於攻堅階段,預期到今年年底將全面實現九大任務、十大重點領域以及到2025年進入製造強國行列的全部目標。這一巨大成果的取得意味着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在核心技術領域中國實現了從依賴美歐日韓進口到自主創新突破的重大轉變。
第二,中國的對外貿易產品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在中國創新能力的強大驅動下,中國製造業已經改天換地,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不斷爬升。中國製造業已經甩掉了低端落後的帽子,實現了從低端代工角色轉向高附加值製造的大跨越。如今,中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佔比從2010年的30%躍升至90%,勞動密集型產品降至10%。在電力設備、高鐵、5G通信等領域,中國已成為技術輸出國,C919大飛機也打破歐美壟斷。與此同時,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與品牌效應不斷得到提升和強化,比如中國電動汽車、光伏產品等在全球市場佔據主導地位。2023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新能源車銷量遠超原定目標。「中國製造」已經擺脫了「廉價低質」的標籤,脫胎換骨,展現出了高技術、高可靠性的全新形象。
第三,中國的創新能力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在2024年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評定,中國排名第11位,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最多的國家,報告指出,中國在「知識與技術產出」、「基礎設施」和「商業成熟度」等關鍵領域表現突出,且創新產出效率顯著高於創新投入。WIPO特別提到中國在5G、機器人和電動汽車領域的技術深化以及綠色技術對全球能源轉型的貢獻。例如中國在建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量佔全球近一半,電動汽車出口量連續三年居世界首位。世界經濟論壇(WEF)2024年發布的創新業態報告稱,中國在研發投入企業創新和政策支援方面形成獨特優勢,其「大製造孕育大創新」的模式為全球提供了新範式。國際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2025年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在10個先進技術領域中,2個已領先(如5G、特高壓輸電),4個接近領先(如AI、量子計算),預計十年內將在多個領域超越美國。根據英國《自然》雜誌2024和2025年公布的自然指數排名,在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的統計周期內,內地高校包攬了全球前十中的9席,僅哈佛大學位列第二。2025年3月的排名中,全球前十仍然有9所中國機構,哈佛大學仍為唯一進入前十的美國高校。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正在得到世界的認可與重視。
第四,中美創新能力較量正在攻守易勢。為了遏制中國創新能力的突破,美國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中國的圍堵與打壓,特別是近10年來,美國無所不用其極,對中國採取了一系列制裁圍堵和打壓措施,但結果卻令美國大失所望,不僅沒有遏制住中國創新能力的發展,反而激發了中國社會的創新潛能,加速了中國自主創新的進程。例如,中國在5G、航空航太等領域不斷實現突破,部分技術已領先美國。在中美創新較量過程中,美國依仗自己的創新能力所主導的全球經濟秩序正在面臨土崩瓦解,中國通過實施「新質生產力」戰略以及不斷擴大在清潔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優勢,令美國感到壓力山大。今天,中國除了在極個別高技術領域仍待實現突破外,絕大多數技術和創新都實現了自主可控,中美的創新較量已經開始攻守易勢,全球創新格局正在重塑。中國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已從「跟跑者」變為「領跑者」,挑戰美國傳統技術霸權。與此同時,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和技術輸出,吸引更多國家參與合作,形成全新的多極化全球創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