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切斯特大學金融科技及數據分析教授 梁港生
雖然關稅的主要目的是調節貿易與創造財政收入,但它曾引發叛亂、影響戰爭,甚至決定了全球工業勢力的走向。
關稅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早在古希臘與羅馬時代,港口便會對進口商品課徵關稅。不過,關稅在現代意義上的作用,是從18世紀末開始形成的。在美國,關稅是聯邦政府創立初期最早使用的財政工具之一。1789年,《關稅法案》由喬治·華盛頓簽署,旨在為剛誕生的國家提供所需資金。在當時尚無所得稅的情況下,關稅成為基礎建設與國防的主要財源。有趣的是,這項法案同時也希望透過保護國內產業來抵禦外國競爭。
關稅政策自一開始便充滿爭議。例如1794年的威士忌叛亂,雖然技術上是消費稅,但它所反映的民眾反彈與政府強硬回應,揭示了稅收在年輕美國社會中的敏感地位。而1828年的「可憎關稅」更是將爭議推向高潮。該關稅雖旨在保護北方工業,卻嚴重損害南方農業利益,引發南卡羅來納州試圖廢止聯邦法的「廢止危機」。安德魯·傑克森總統則毫不退讓,表示必要時將動用軍事力量維護聯邦法律,最後雖經妥協解決,卻暴露出國家內部的南北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較低的關稅反而能帶來更高的稅收。1846年的沃克關稅法案雖大幅調降稅率,卻因刺激了與英國的貿易,創造出比以往更高的稅收。這種經濟悖論提醒人們,貿易行為受多重因素影響,僅僅依賴高關稅未必總能如預期般提升收入。
又例如,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在大蕭條期間提高了數百種進口商品的關稅,試圖保護美國經濟,卻導致其他國家紛紛報復,全球貿易量急劇萎縮,進一步惡化了原本已岌岌可危的經濟情勢,成為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經濟政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