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陽縣的春天,總是來得特別早。通往塘渡口鎮良山村的山路上,兩旁的花朵早已爭相綻放,仿佛在迎接每一位過客。然而,這條山路上的行人並不多,偶爾有幾聲鳥鳴,打破了山間的寧靜。在村路的盡頭,便是謝氏草藥第五代傳承人——謝志元的家。自十七歲起,謝志元就跟隨母親採藥救人,經過數十年的積累與學習,祖傳的山草藥醫療技術在他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他不僅是鄉親們眼中的良醫,更是他們的救命恩人。謝志元的故事,如同那山間盛開的花朵,清新宜人,帶給人們無盡的溫暖與希望。
五十餘載堅守山鄉,謝志元樂在其中,鄰里鄉親也不論年齡大小都習慣稱呼他為「老醫生」。「這麼多年來,我為許多人治癒了疾病,也得到了他們的感激。但我覺得,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無需過多感謝。」謝志元說。這質樸的話語中,透露出他濃厚的鄉土情懷與醫者仁心。他的笑容,如同山間的春風,溫暖而堅定。
背壞了三個藥箱
「謝醫生,我有點不舒服,能麻煩您過來看看嗎?」這樣的求助電話,謝志元已數不清接了多少次。每當電話響起,他總是匆匆背起藥箱,踏上出診的路途。謝志元的女兒向記者透露:「我爸爸經常是這樣,正吃着飯,一個病人的電話就來了,然後他放下碗就走。因為飲食不規律,他的胃一直不太好。」
在雜物間裏,謝志元翻出了已經破舊泛黃的藥箱,感慨地說:「這麼多年,我已經背壞了三個。」他的語氣中沒有絲毫的惆悵,反而充滿了自豪。歲月流轉,藥箱已成為他最親密的夥伴。無論是風雨交加還是酷暑嚴寒,只要鄉親們有需要,他總是第一時間背起藥箱,踏着泥濘的小路,前往病人家中。謝志元從未有過怨言,他的心中只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盡快為鄉親們解除病痛。
在鄉村,有許多孤寡老人,他們身邊無人照料,經濟拮據。一旦身體不適,最方便的就是找謝志元。這不僅是信任,更是對謝志元醫術與品德的最高讚譽。「我不能辜負他們的信任,更不會收取出診費。」謝志元深情地說。
有一次,謝志元出診歸來途中,偶遇一位老人雙腳朝天,栽倒在洞穴之中。他見狀,立即上前將老人拉起,經過仔細診斷後,給老人服了藥,並將其安全扶回自己家中。原來,這位老人在山上挖土茯苓時,因中暑而不慎跌落。當時,老人已年逾古稀,如今已九十歲高齡。若非謝志元及時相救,老人恐已命懸一線。因此,老人至今仍對謝志元心懷感激,每當身體不適時,總會打來電話詢問。
延長患者兩年生命
在謝志元接診的病人中,不乏在醫院未能治癒或因病重而放棄治療的患者。無論他們因何而來,謝志元都會全力以赴,給予他們醫學與情感上的雙重關懷。他深知,治療不僅僅是針對症狀,更是要關注患者的內心世界。
謝志元感慨地說:「農村很多人經濟條件有限,大醫院費用高昂,有人甚至因絕望而放棄治療,於是將希望寄託於我。因此,無論他們貧富,我都會盡力為他們診治,延續他們的生命。」
大約在2019年,村里一位罹患癌症的老人,最大的心願是在離世前能吃上年豬。然而,他擔心自己時日無多。在謝志元的精心治療和悉心照料下,老人終於如願以償,心滿意足地品嘗了年豬的滋味。「那段時間,我堅持按照治療方案為他醫治,風雨無阻。」謝志元回憶道。由於老人家境貧寒,他每次都會為謝志元烤兩根紅薯以表謝意。「我給自己定的規矩是不在病人家吃飯,這樣會增加他們的負擔,實在推脫不掉時,會收下老鄉們燒的糍粑。」最終,這位老人不僅吃上了年豬,還奇蹟般地延長了兩年生命。
在謝志元的從醫生涯中,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他行醫並非為了名利,而是深知農村醫療資源匱乏,鄉親們看病難、看病貴。因此,他用自己的醫術為鄉親們排憂解難,默默奉獻。
傳承醫學更要傳承醫德
龍山藥王廟屬於梅山一帶,這裏曾有「十戶九醫」的說法。據史料詳盡記載,「藥王」孫思邈曾蒞臨此地,著書立說,採擷草藥,為毗鄰村民診疾療病,並遺留下諸多珍貴藥方,至今仍被沿用,惠及世人。謝氏草藥醫術之淵源,可追溯至此,歷經二百餘載,薪火相傳。
2014年5月,謝氏草藥醫技榮耀地申報成為傳統醫藥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謝志元的母親作為第四代傳承人,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自幼沐浴在醫學氛圍之中,謝志元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那略顯狹小的書房內,各類中醫典籍琳琅滿目,《江西草藥》《千家妙方》《湖南省老中醫醫案選》等著作赫然在目。他深知:「醫學日新月異,身為鄉村醫生,更需勤學不輟,方能與時俱進。」
謝志元行醫,尤重草藥,每劑藥方往往需十餘種藥材,且一人份藥材的採集往往耗時一周之久。冬季部分藥材難覓,故而謝家小院中遍植中藥,綠意盎然。他女兒回憶道:「父親時常清晨五六點便上山採藥,直至夜幕降臨方歸。山中蜂蛇出沒,採藥之路,艱辛異常。」正如古人所描述的:「採藥入深山,蒼茫雲海間。盤空穿鳥道,異卉滿囊拈。」
對謝志元而言,傳承醫學,遠不止技藝的傳授,更在於仁愛之心的延續。他常言:「醫者,父母心也。若無醫德,醫術再高,亦是枉然。」一次旅途中,火車上有乘客突發急症,口吐白沫,廣播急尋醫生。謝志元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成功施救。「起初我以為車上必有他人能助,但情勢危急,救人一命,刻不容緩。」
謝志元坦言,自己從醫多年始終與人為善,堅持活着就是要讓別人活得更好,這個理念深受母親影響。「媽媽臨終的時候還囑咐我,不管別人有沒有錢,都要給別人看病。」
歲月如梭,謝志元已步入古稀之年,精力不復當年之盛,不過他堅定地表示,只要鄉親們還需要,就會一直守候。「志在鄉間路,和風送暖春。元知疾苦事,醫者仁心真。」這仿佛是謝志元的寫照。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悠揚的山歌,迴蕩在良山村的山間,溫暖着每一個人的心。(化定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