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金融業以「資金中介」為核心,依賴抵押擔保與財務報表評估,導致企業「貸款難」等問題突出。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金融業正經歷從「資金中介」向「場景賦能」的範式變革,「場景賦能」模式通過嵌入產業場景、挖掘非財務數據、構建生態閉環,已實現從「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的價值重構。本文基於場景生產力理論,以商業銀行為重點研究對象,構建「要素-邊界-功能-協同」四維分析框架,系統闡釋金融業價值創造邏輯的轉型路徑。
一、四次場景革命的技術範式演進
場景金融的發展本質上是場景革命的技術範式持續迭代的結果。從20世紀末至今,金融業經歷了四次場景革命,每次場景革命均以標誌性技術突破為引擎,推動金融服務從物理網點向數字生態躍遷。
(一)互聯網革命(2000-2010年)的數碼化啟蒙階段。技術範式以PC互聯網與銀行電子化為特徵,核心技術包括網上銀行、電子支付和數據倉庫。平台經濟理論解釋了金融服務從線下向線上的遷移邏輯,通過構建數字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形成「信息中介+支付中介」的雙輪驅動模式。此時的金融場景以單向服務輸出為主,尚未實現數據閉環。某商業銀行通過網上銀行系統將基礎金融服務數碼化,但服務場景仍局限於金融領域內部,場景生產力的要素重構尚未啟動。
(二)移動互聯革命(2010-2018年)的場景嵌入階段。技術範式轉向流動互聯網與LBS定位技術,核心技術包括流動支付、雲計算和大數據風控。服務主導邏輯(SDL)理論揭示了金融機構從產品供給向場景服務的轉型,通過API開放平台將金融能力嵌入外部生態。此時的場景革命呈現出「服務嵌入」特徵,金融服務開始與民生繳費、電商消費等非金融場景融合,但數據要素的資產化進程尚未完成,場景生產力的邊界突破仍處於萌芽階段。某商業銀行通過構建「金融+生活」生態,將貸款服務嵌入電商平台,實現服務場景的初步拓展。
(三)區塊鏈革命(2018-2023年)的生態協同階段。技術範式以分布式賬本與智能合約技術為核心,結合物聯網和私隱計算技術。價值網理論解釋了金融機構從單點服務向生態協同的躍遷,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多方數據共享,金融服務開始滲透到供應鏈管理、跨境貿易等複雜場景,形成「金融+產業」的共生系統。此時場景生產力的要素協同機制初步形成,數據要素與科技要素的互動效應開始顯現。某商業銀行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供應鏈金融平台,實現多方數據共享與智能合約自動執行,提升產業鏈融資效率。
(四)智能生態革命(2023年至今)的智能湧現階段。技術範式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元宇宙技術為特徵,核心技術包括AIGC、數字孿生和VR/AR。數字孿生理論揭示了金融服務從現實場景向虛擬空間的延伸,AIGC技術實現金融服務的智能化生成,元宇宙技術構建沉浸式服務場景,推動金融服務向「數字孿生-智能湧現-生態自治」的高階形態演進。此時場景生產力的四維框架(要素、邊界、功能、協同)全面形成,標誌着金融業進入「場景即服務」的場景生產力時代。某商業銀行通過元宇宙營業廳提供沉浸式金融服務,結合AIGC技術生成個性化財富管理方案,實現服務模式的智能化升級。
二、場景生產力的四維分析框架
場景生產力理論通過要素重構、邊界突破、功能進化與協同創新四個維度,系統解構金融業的轉型升級邏輯。
(一)要素重構形成生態要素觀。場景生產力理論突破傳統生產要素的線性組合模式,構建由生態、科技、數據、制度和文化五大要素構成的動態系統。生態要素的數碼化重構打破物理空間限制,將產業鏈資源轉化為可編程的金融場景;科技要素的內生化發展推動技術從工具屬性向核心能力躍遷;數據要素的資產化進程使客戶行為數據升維為戰略資源;制度要素的彈性化演進通過監管沙盒提供創新容錯空間;文化要素的資本化轉型將區域文化符號轉化為數字資產。這種要素重構本質上是將傳統金融的「生產要素觀」升級為「生態要素觀」,通過數碼技術實現要素間的非線性耦合。某商業銀行通過構建「農業數據鏡像」,整合遙感技術監測農作物生長周期,結合碳賬戶制度建立動態授信模型,實現農業生態資源向金融資產的轉化。
(二)邊界突破形成範式變革。場景生產力理論揭示金融業三大邊界突破的轉型範式:一是行業邊界消融。傳統金融服務的行業壁壘在場景生產力驅動下發生消融,表現為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某商業銀行通過光伏產業鏈服務覆蓋從矽料採購到終端運維的全鏈條,構建「金融+產業」的共生系統,推動產業生態從線性價值鏈向立體價值網進化。二是服務邊界擴展。服務邊界從單一存貸產品向場景化解決方案進化,形成"產品-服務-生態"的三級躍遷。某商業銀行構建「金融+健康」生態,通過醫療場景數據反向定製保險產品,將金融服務嵌入患者診療、藥品採購等環節,實現從資金供給到價值創造的範式轉變。三是時空邊界突破。數碼技術突破傳統金融服務的時空約束,實現服務泛在化。某商業銀行通過數字貨幣橋在跨境場景的應用,使資金結算從地域性服務升級為全球化基礎設施,催生新的智能中介(如算法、智能合約)形成更高效的價值交換機制。
(三)功能進化形成潛能釋放機制。場景生產力理論揭示金融場景具有價值創造的三重功能:一是價值放大功能。金融場景通過技術嵌入與數據反哺實現服務效能的指數級提升。某商業銀行構建「智慧醫療」數據平台,將供應鏈金融審批時效顯著縮短,驗證了數據要素與科技要素的協同放大效應,符合「梅特卡夫定律」揭示的網絡價值增長規律。二是需求挖掘功能。場景數據的穿透性優勢使商業銀行能夠捕捉傳統風控模型難以識別的長尾需求。某商業銀行在蠶繭收購場景中,通過分析農戶交易流水與倉儲動態,發現隱性融資缺口並針對性開發特色貸款產品,依賴「場景認知理論」構建客戶三維認知圖譜。三是創新捕捉功能。場景沙盒機制為金融創新提供容錯空間。某商業銀行在跨境金融場景中驗證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將創新產品孵化周期大幅壓縮,同時實現風險可控的創新試錯,體現「敏捷創新理論」的指導作用。
(四)協同創新形成生態乘數效應。場景生產力理論強調要素間的立體協同與價值共創:一是生態協同。商業銀行通過構建「主體協同-能力互補-價值共享」生態網絡整合多方資源。某商業銀行聯合物流平台構建動產質押風控模型,顯著降低倉儲監管成本,實現銀行風控能力與場景方數據資源的優勢互補,遵循「共生理論」創造新價值。二是數據協同。聯邦學習等技術破解「數據孤島」困境,推動數據要素跨場景流通。某商業銀行融合醫療、消費等多維數據,使健康險產品適配度大幅提升,構建「數據價值鏈」實現要素增值。 三是制度協同。監管框架與市場創新的動態平衡為場景金融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某商業銀行在跨境支付反洗錢監測中應用三維沙盒機制,顯著提升監測效率,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速創新進程,構建「適應性監管框架」形成「監管-創新」良性互動。
三、四維框架的方法論啟示
(一)理論創新的系統性突破。四維分析框架突破傳統金融研究的局部視角,通過要素重組解釋價值創造的基礎重構,邊界突破揭示服務模式的範式變革,功能躍遷闡明場景驅動的能力進化,協同創新展現生態網絡的放大效應。該框架融合系統論、複雜科學與戰略管理理論,首次將生態、科技、數據、制度、文化五大要素納入統一分析體系,揭示場景金融發展的內在邏輯。
(二)實踐指導的動態適配性。該框架為商業銀行提供了「診斷-設計-迭代」的動態轉型路徑。診斷階段通過要素分析識別生態位短板,如某城商行發現文化資源未被金融化;設計階段依託邊界突破重構服務矩陣,如某商業銀行構建62類場景解決方案;迭代階段通過功能優化持續提升價值密度,如某商業銀行通過動態適配機制將新產品上市周期縮短至21天,驗證了該框架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基於場景生產力理論,本文構建「要素-邊界-功能-協同」四維分析框架,其核心是通過技術創新與生態整合,重塑金融服務價值創造的四大核心邏輯:從「人財物」到「生態數據」的要素重構,打破行業與時空限制的邊界突破,從「放貸款」到「造價值」的功能進化,構建金融生態共同體的協同創新。這四維分析框架為商業銀行數碼化轉型提供了理論支撐與實踐路徑。從未來趨勢看,隨着AIGC、元宇宙等技術滲透,場景金融將向「數字孿生-智能湧現-生態自治」的高階形態演進。商業銀行需以動態能力建設為核心,在要素配置中培育特色優勢,在邊界突破中開闢增長空間,在功能迭代中提升價值密度,在協同創新中構建生態護城河。(陳獻春 作者系亞洲青年領袖論壇首席專家,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