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我國旅遊業從傳統服務業向新型動力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路徑研究     ——基於場景生產力理論分析

我國旅遊業從傳統服務業向新型動力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路徑研究 ——基於場景生產力理論分析

責任編輯:鍾鴻冰 2025-03-28 11:50:35 來源:香港商報網

    2024年中央首次召開全國旅遊發展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對旅遊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旅遊業作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徵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的新定位。這個新定位標誌着旅遊業已從傳統服務業的「配角」轉向新型動力產業的「主角」。本文基於場景生產力理論,探討旅遊業從傳統服務業向新型動力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機理,為旅遊業成為國民經濟新動能提供理論支撐。

    一、場景生產力理論的內涵與創新價值

    (一)場景生產力理論框架。傳統生產力理論難以解釋數字經濟時代旅遊業的創新發展。場景生產力理論創新性地構建了包含五大要素的價值創造體系:生態要素(E)強調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產業生態,文化要素(C)注重文化價值轉化,科技要素(T)突出數字賦能,流量要素(F)關注市場需求,制度要素(I)重視政策保障。這五大要素通過V=Σ(E×C×T×F×I)的非線性組合產生乘數效應。

    (二)場景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突破。該理論實現了三個重要突破:一是突破了傳統要素的線性思維。故宮文創通過「文化+科技+流量」組合實現IP價值指數級增長,印證了要素間的協同增效機制。二是提出動態適應觀點。要素權重隨時代變遷動態調整。疫情期間智慧旅遊投資大幅增加,展現場景要素在應對外部衝擊時的動態調整能力。三是強調價值循環。構建「場景生產-價值創造-收益反哺」閉環系統。華僑城文旅綜合體項目投資回收期大幅縮短,通過收益反哺實現要素優化配置。

    二、場景革命驅動旅遊動力產業形成的演進邏輯

    20世紀末以來,全球經歷了四次場景革命,深刻改變了經濟運行的方式、結構和產業發展的形態與價值創造方式。四次場景革命推動旅遊業向動力產業轉型,其技術範式躍遷與重構效應構成產業升級的核心邏輯。

    (一)四次場景革命的技術範式演進。一是PC互聯網時代(2000-2010)。互聯網技術催生OTA平台,實現信息透明化與交易在線化。這一階段改變了傳統旅遊服務的供給方式,使信息獲取和產品預訂突破了時空限制。二是流動互聯網時代(2010-2018)。LBS技術推動場景化消費,形成"人-貨-場"精準匹配。這一階段的技術創新重構了旅遊營銷體系,形成了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型消費模式。三是萬物互聯時代(2018-2023)。5G、AI與物聯網技術實現場景即時響應。這一階段的技術應用不僅提升了運營效率,更重塑了旅遊管理的組織方式。四是萬物賦能時代(2023-至今)。AIGC技術推動場景革命從"萬物互聯"向"萬物賦能"跨越。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正在改變旅遊產品的形態和服務的提供方式,創造出虛實融合的新型旅遊體驗。這一階段的技術創新正在重新定義旅遊業的產業邊界。

    (二)場景革命的多維重構效應。一是技術效應。旅遊業的數碼化進程經歷了從單向傳播到雙向互動,再到協同共創的演進過程。這一演進不僅改變了技術應用方式,更深刻影響了旅遊服務的價值創造邏輯。二是體驗效應。旅遊消費行為呈現出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再到深度沉浸的轉變趨勢。這種轉變反映了旅遊者對體驗品質要求的不斷提升,也推動了旅遊產品形態的持續創新。三是組織效應。組織變革表現為從單一企業運營向平台化生態系統轉型。這種轉型打破了傳統的產業分工模式,構建起更加開放、協同的產業組織形態,促進了各類市場主體的融合發展。

    三、時空壓縮背景下的旅遊業「五代疊加」發展特徵

    (一)時代特徵疊加。當前我國旅遊業正處於深刻的變革與重構之中。隨着休閒經濟時代、數字經濟時代、體驗經濟時代、全域旅遊時代和品牌消費時代的疊加到來,我國旅遊業的發展環境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出現了「五代疊加」的時代特徵。這是時空壓縮機制推動的結果,並形成旅遊產業「疊加效應」。

    (二)多元業態並存。「五代疊加」的時代特徵對我國旅遊業發生交織影響,形成多元業態並存格局。休閒經濟催生度假需求快速增長,新興度假業態持續創新,釋放休閒消費潛力;數字經濟提供技術支撐,推動傳統景區加速智慧化轉型,在線旅遊滲透率實現新突破;體驗經濟改變評價標準,遊客體驗滿意度權重提升,重塑消費價值取向;全域旅遊重構產業空間格局,區域旅遊收入佔比大幅提升;品牌消費強化價值認同,知名旅遊品牌復購率提高。這種多元業態並存格局,賦予旅遊業獨特發展優勢:休閒經濟拓展市場空間,數字經濟提升運營效率,體驗經濟增強產品吸引力。三年疫情期間,多元業態形成風險對沖機制,促使疫後旅遊業快速復蘇。

    (三)時空壓縮形成機理分析。首先,技術進步的加速效應是時空壓縮的重要驅動力。新興技術的快速擴散和應用,大大縮短了旅遊產業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轉型的時間周期,使不同發展階段的技術和業態特徵在同一時空背景下並存。其次,消費需求的多元化是時空壓縮的另一重要因素。不同代際、不同群體的消費偏好差異,促使旅遊供給體系必須同時滿足多樣化的需求,這種並存狀態構成了時空壓縮的市場基礎。第三,制度創新的催化作用也不容忽視。政策調整和規制變革為旅遊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制度空間,使各類創新實踐能夠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內湧現並相互影響。

    (四)產業融合創新模式。一是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創造出新的產品形態。傳統文化資源通過現代技術手段獲得新的表達方式,既延續了文化傳承,又拓展了體驗維度。二是生態與產業的融合開闢了價值轉化新路徑。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創新實踐,既保護了自然環境,又創造了經濟價值。三是國內與國際的融合促進了標準對接。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時吸收國際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發展模式。

    四、場景驅動的旅遊動力產業發展路徑

    基於場景生產力理論,場景驅動旅遊動力產業形成「六化協同」路徑。

    (一)旅遊工業化。通過產業融合拓展價值空間,推動傳統工業資源向文旅消費場景轉化。首鋼園高爐改造為冬奧場館,實現了工業遺產活化。

    (二)旅遊數碼化。數碼化轉型提升服務效率,打破物理空間限制,形成「虛擬體驗-實體消費」雙輪驅動。故宮VR技術擴展文物展示維度,構建了數字孿生場景。

    (三)旅遊城鎮化。注重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有機統一,構建「景城一體、主客共享」的新型城鎮化範式。烏鎮「景區+社區」模式實現居民年收入大幅增加,促進了產城融合。

    (四) 旅遊生態化。強調保護優先,探索生態資源價值轉化新方式。三江源國家公園建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五)旅遊服務化。服務升級從單一產品供給轉向全生命周期服務,增強用戶粘性。阿那亞社區構建社群經濟,大幅提升復購率,形成「服務-體驗-情感」價值鏈條。

    (六)旅遊國際化。通過制度創新拓展發展空間,推動旅遊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海南自貿港政策吸引免稅店入駐,促進了跨境旅遊雙向開放。

    五、旅遊動力產業的動力機制與實踐成效

    場景創新不僅重構了旅遊業的價值創造邏輯,推動旅遊業自身發展,更在宏觀經濟層面形成動力機制,通過跨產業輻射效應,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驅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一)投資模式創新機制。旅遊業積極探索「文創引領、科技賦能、輕資產運營」投資模式和「政府+平台+社會資本」PPP模式,緩解了資金壓力,激發了社會資本活力。旅遊裝備製造、智慧旅遊、低空旅遊等新興領域的資本流向反映旅遊業升級方向,推動新興領域快速發展。

    (二)消費升級機制。消費升級驅動旅遊產業提質增效,催生「定製化、高端化、體驗化」產品創新,體驗型消費佔比大幅提升。旅遊業對GDP綜合貢獻度和帶動就業人數在全國的佔比均很高,旅遊業乘數效應凸顯旅遊業的基礎性與帶動性作用。

    (三)動力補位機制。近年來,在內外需結構深度調整的背景下,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倒逼我國加速構建「國內大循環」。隨着房地產業拉動模式動力不足,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越來越突出,旅遊業迎來我國擴內需、促消費的政策東風。旅遊業憑藉其綜合性強、關聯度大和開放度高的特徵,已成為我國擴內需、促消費領域中增長最快、熱點最多、潛力最大的產業之一,我國旅遊消費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貢獻率、文旅投資增速和旅遊業就業乘數效應等主要指標遠高於房地產業。旅遊業通過場景創新在擴投資、促消費和穩就業等方面發揮了動力補位的重要作用。

    六、旅遊動力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為進一步提升旅遊動力產業效能,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要素配置優化。建立文旅要素交易平台,推動數據確權與市場化流通,培育數字資產交易市場,打破資源壁壘,促進要素高效流動與價值實現。大力實施旅遊場景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構建「高校+企業+政府」協同培養機制,重點培養元宇宙運營、低空旅遊等複合型人才。

    (二)創新環境營造。設立國家級旅遊場景創新實驗室,在旅遊業開展場景創新試點,為技術應用場景創新提供試驗田,探索「5G+AI+文旅」融合模式,加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建立「沙盒監管」機制,對虛擬旅遊、低空旅遊、郵輪旅遊、房車旅遊等新業態實施包容審慎監管。

    (三)保障體系構建。構建跨部門場景創新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數據共享、標準互認等問題,打破行政壁壘,形成旅遊場景創新政策合力。開發「旅遊場景創新指數」,將場景豐富度、技術滲透率等納入旅遊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以此引導旅遊產業發展方向,提升旅遊業發展質量。

    綜上所述,本文基於場景生產力理論,構建「理論-特徵-路徑-機制-對策」的分析框架,對我國旅遊業從傳統服務業向新型動力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機理進行了系統探討。研究發現,在場景革命和時空壓縮背景下,四次場景革命重構要素配置,我國旅遊業呈現「五代疊加」的發展特徵,並通過「六化協同」的創新路徑實現價值創造。特別是在當前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在房地產業「失速」的背景下,旅遊業發揮了動力補位作用。這種發展路徑,運用場景思維、場景邏輯和場景方法,將旅遊業視為動態演進的複雜系統,其核心在於通過場景創新推動旅遊業成為新型動力產業,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陳獻春 作者系亞洲青年領袖論壇首席專家,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鍾鴻冰 我國旅遊業從傳統服務業向新型動力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路徑研究     ——基於場景生產力理論分析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