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證」激活「沉睡資產」。
3月25日,廣東韶關翁源縣迎來廣東林業改革的歷史性一刻——縣政府聯合韶關市林業局、人民銀行韶關市分行,向5家林業經營主體頒發全省首批林業經營收益權證,並授信貸款1100萬元。這標誌着林地經營權正式成為可流轉、可融資、可收益的「綠色資本」,破解了長期困擾林業發展的「資源難變資產」難題。
獲證的勝龍名茶基地、農康生態家庭農場等企業,憑此證可辦理質押貸款、項目申報等業務。以農康生態農場為例,其1770畝林地經營收益權評估值達100萬元,成為撬動金融活水的「鑰匙」。「過去林地難貸款,現在一張證就能融資擴大生產!」農場負責人感慨道。
貸款授信儀式
茶香裏的「綠色經濟」
廣東韶關翁源縣壩仔勝龍名茶生產基地的千畝茶園如碧色綢緞鋪展山間。茶海中點綴的民宿簷角挑着幾縷游雲,推窗可見倒映天光的池塘,宛如陶淵明筆下「悠然見南山」的現代寫照。這片茶園不僅是產茶之地,更成為大灣區遊客嚮往的「詩意棲居」。2023年至今,基地已吸引超5萬名遊客,帶動1915戶農戶增收,催生千畝新茶田,讓「綠葉」變「金葉」。
不遠處的龍仙鎮桂竹村,農康生態家庭農場演繹着另一幕「林下致富經」。299畝流轉土地上,水晶梨、三華李與林下茶樹、藥草構成立體農業畫卷。通過微商與社區團購,農場2023年銷售額達85.3萬元,淨利潤39.7萬元,成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鮮活樣本。
韶關試點的「點綠成金術」
作為廣東北部生態屏障,韶關集體林地佔比高達92%。2024年,韶關被列為全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市,翁源、始興、南雄成為首批試點。此次改革的核心,是將林下經濟、森林旅遊等非木質經營收益權「量化」為資產,並通過金融創新打通融資堵點。
「691.77畝集體林地完成確權,3.8萬畝林地規範流轉,這些數字背後是『資源包』變『資產包』的質變。」翁源縣委常委熊亮介紹,當地出台《林業經營收益權登記管理辦法》,以6章32條細則明確權屬評估、質押流程,讓經營預期「可量化、可交易」。人民銀行韶關市分行同步推出林業經營收益權質押貸款,為社會資本「進山入林」鋪路。
翁源林業
萬畝林濤湧動「綠色未來」
翁源的探索僅是起點。韶關市林業局表示,下一步將在始興、南雄推廣發證,並出台市級金融支持政策,為全省林改提供「韶關經驗」。而翁源已瞄準更高目標:依託收益權證,發展南藥種植、林產品精深加工,吸引龍頭企業落地,打造「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嶺南林區樣板。
在這片大灣區生態屏障中,一場靜默的變革正席捲山林——茶藥共生、林蜂共舞的生態經濟遍地開花,村民的鋤頭揮向的不再只是土地,更是綠色的未來。正如一位茶農所言:「現在我們的林子,能生金、能抵押,這才是真正的『靠山吃山』。」(記者 潘紅 韶宣)
頂圖:首批林業經營權證頒發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