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記者從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獲悉,近期該局借鑑同類型城市經驗,在全市範圍內印發實施《深圳市城市道路空間非機動車停放區設置指引(試行)》《深圳市非機動車道設置指引匯編(試行)》,努力在保障道路良好通行秩序和保障市民停車有位之間尋找最大公約數。與此同時,深圳將持續推進自行車道建設,在未來2至3年時間裡,逐步實現非禁限行道路基本具備自行車通行路權。
針對地鐵口周邊非機動車亂停亂放、擠占人行通道等問題,深圳市交通運輸局借鑑北京、上海、廣州等同類型城市經驗,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深圳市城市道路空間非機動車停放區設置指引(試行)》。通過理清非機動停放設施整體供給體系,統籌利用建築配建以及建築紅線範圍內挖潛空間、周邊閒置空間、綠化空地等區域進行合理供給,城市道路空間應適度利用,避免道路資源被無序占用。
深圳商報記者了解到,《指引》為全市停放設施建設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遵循「安全第一、空間集約、環境友好」原則,以配建非機動車停放設施為主、路外非機動車停車場和城市道路非機動車臨時停放區為補充的供給體系標準。例如,首次提出按鄰近綠化設施帶、行道樹設施帶、機非隔離帶、橋下空間、非機動車道的優先次序靈活利用空間的引導以及不同空間的具體選址要求。
作為試點單位,寶安區按照《指引》積極開展轄區地鐵口周邊交通微整治。由轄區交通部門牽頭,組織各職能部門和街道,以沙井地鐵站C口和西鄉地鐵站B口為第一批地鐵站點整治試點,西鄉站(其餘出入口)、坪洲站等6個地鐵站點為第二批整治點位,通過設置專門非機動車停放區域、優化交通組織、改造公交接駁微樞紐方式,整體優化提升地鐵站點交通出行環境。目前該區正在開展其餘已建成45個地鐵站點、187個出入口整治方案的編制工作,針對每個站點不同的乘客畫像、停放需求、空間條件,「一點一策」制定逐個站點詳細整治方案並加快組織實施。
龍華區突破傳統治理模式,在陽台山東站創新實踐「科技賦能+多元共治」解決方案:一方面利用橋下空間增設1.5萬個停車位,另一方面依託區平安建設中心,零成本孵化「浪小安挪車e站」小程序,對違規停放實行「漸進式」管理方式。經整治,日均違停量同比下降約84%,違停亂象有效遏制,站點周邊通行效率提升顯著。
為推動實現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各行其道,深圳近年以每年300至700公里的速度推進自行車道新改建工程。南山、羅湖、寶安、龍華、光明等區,因地制宜,通過採用物理隔離、高差設計、機非隔離護欄等措施,新增獨立路權非機動車道。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自2017年啟動系統性建設以來,截至2024年底,深圳全市已累計完成3500公里自行車道新改建,總里程達4400公里,自行車道設置率從2016年底的9%躍升至40%。
深圳市交通運輸局透露,該局還編制了《深圳市自行車道建設工作方案及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利用2-3年時間,實現非禁限行道路基本具備明確的自行車通行路權。
頂圖圖說:位於光明區馬田街道的大仟里綜合購物中心門前新建成的電動自行車臨時停放區。受訪單位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