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東江清流潤紫荊!東深供水工程通水60周年對港供水300億立方米

東江清流潤紫荊!東深供水工程通水60周年對港供水300億立方米

責任編輯:靜文 2025-03-01 22:28:10 來源:深圳特區報

 水脈相連甲子情

 一泓清水潤香江

 3月1日

 是東江—深圳供水工程

 (簡稱「東深供水工程」)

 正式通水暨廣東對香港供水

 60周年的日子

 60年來,奔騰不息的東江水

 滋養着粵港澳大灣區

 沿線民眾和廣大香港同胞

 累計供水達671億立方米

 其中對香港供水達300億立方米

 占香港淡水總用量近8成

 相當於兩個多新豐江水庫

 黨中央為解決香港同胞飲水困難

 而興建的這座跨流域大型調水工程

 如一條生命紐帶

 從根本上改變了香港地區

 長期缺乏淡水的發展困局

 築牢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水安全保障

 保質保量:四次改擴建保障優質水供港

 上世紀60年代,為解決香港水荒,來自珠三角地區的上萬名建設者,響應黨的號召,克服施工裝備落後、5次強颱風襲擊等重重困難,通過人工開挖、肩挑背扛等方式,開山劈嶺、鑿洞架橋、修堤築壩,僅用一年時間就建成了規模宏大的供水工程,將東江水「倒流」入港。此後,為支撐香港、深圳和東莞三地經濟發展,上世紀70年代至2003年,東深供水工程又先後進行了四次大的擴建、改造,年供水規模由0.68億立方米提升至24.23億立方米。當前,東深供水工程滿足了香港約80%的淡水需求,成為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線。

图像_2025-03-01_223112391.png

 1964年東深工程建設的情形。廣東省水利廳供圖

 站在新豐江水庫大壩上眺望庫區,風來輕瀾鱗波起,入目滿庫是清碧,這裏是廣東最大水庫,庫容接近140億立方米,是東深供水工程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水源保障。東江水從這裏沿着天然河道,流經惠州,抵達東莞橋頭鎮,後經東深供水工程太園泵站抽入封閉的專用管道,緩緩流淌到深圳,再通過深圳水庫日處理400萬噸原水的生物硝化站處理,實現了供水「質」與「量」的雙重保障。

图像_2025-03-01_223118603.png

 深圳水庫。廣東省水利廳供圖

 60年間,從人工河道到全封閉輸水系統,從肩挑背扛到智慧水利技術,東深供水工程四次改擴建的軌跡,恰是中國水利現代化進程的縮影。

 安全供水:多方協力工程調度管理

 為確保對香港「穩定供水、安全供水、優質供水」,廣東持續在立法保護、加強機構力量、水質保護、高標準管理、科學調度等方面發力。

 近年來,廣東先後推動出台《廣東省東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廣東省東江水量調度管理辦法》《廣東省東江流域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水庫庫區水資源保護辦法》《東深供水工程水質安全保障與應急處置方案》等一系列法規制度,全面推行河長制,全方位保護好東江水,東江幹流、重要水源地及20個監測水庫(湖泊)水質總體穩定達標。

图像_2025-03-01_223127316.png

 生物硝化站。廣東省水利廳供圖

 廣東省水利廳設立水調度管理處負責對港供水管理工作,成立省東江流域管理局,統籌各地市水利部門及運行管理部門,齊抓共管,保障對港供水安全。廣東粵港供水公司經省政府授權負責工程經營管理。

 在科學調度方面,早在2008年,省水利廳就在東江流域實施水量統一調度,建立了省廳監督指導、流域局組織實施、水文部門技術支撐、地方密切配合、工程單位嚴格執行的「五位一體」工作機制,形成了「兩期計劃、每月調度、逐旬調整、實時監控」的調度模式,科學精準調度東江水,確保供港水在東江的取水口長年累月、一年四季都可以取到足夠的水量。2020年至2022年初,東江流域遭遇連旱特旱,廣東通過實施科學精細調度、挖潛供水、全面節水等措施,全力保障了香港的用水需求。三年乾旱期間,對港年供水量均超過8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

图像_2025-03-01_223134277.png

 金湖泵站。廣東省水利廳供圖

 在工程管理方面,東深供水工程加強智慧引領,推動工程數字化、智慧化水平邁上新的台階。2023年10月,工程被認定為首批水利部標準化管理調水工程,是全國三項通過評價的工程之一,為全國調水工程標準化管理創建起到示範引領作用。如今,東深供水工程已建立起了覆蓋「天、空、地、水」,多模態、多維度的「感知體系」,實時為工程「保駕護航」,進一步保障供水安全。

图像_2025-03-01_223141007.png

 為保障對港供水安全,東深供水工程實行24小時智能調度,圖為東江水資源調度中心。廣東省水利廳供圖

 時代迴響:水脈相連粵港情深

 一代代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守護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於創新、接續奮鬥,為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2021年,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被國家授予「時代楷模」的殊榮。一灣東江水,串聯起粵港情深,賡續着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時代楷模」精神。

图像_2025-03-01_223155176.png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時代楷模」稱號。廣東省水利廳供圖

 自通水以來,粵港雙方始終保持良好的合作,堅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雙方簽訂了13份供水協議。近年來,廣東省水利廳與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水務署就供水和水利科技合作開展了近十次交流合作,取得了廣泛共識,提升了對港供水安全保障水平。2024年1月30日,國家重大水利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全線通水,為香港提供應急備用水源,對港供水又增添了一道「保險」。

 今年,為慶祝東深供水工程對港供水60周年這一重大歷史時刻,粵港兩地將共同開展多項慶祝和交流活動,包括舉行東江水供港60周年紀念典禮,在東深供水工程設置打卡活動,拍攝東江水主題電視節目特輯,組織香港中小學生開展東江水供港探索之旅、組織香港學者專家和青年開展國家水利建設參訪團等。

 同時,廣東省水利廳正式發布對港供水 60 周年宣傳徽標,以紅色為主色調,以數字「60」為基底,設計元素包括華表、「粵」字徽標、生命之源雕塑、旗嶺渡槽以及紫荊花雕塑,寓意粵港水脈相連甲子情。

图像_2025-03-01_223203021.png

 東深供水工程對港供水60周年紀念徽章。廣東省水利廳供圖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回望,東深供水工程通水六十載,其價值早已超越單純的工程範疇。它不僅是一座跨越山川的供水豐碑,更是一把解讀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密鑰。

 慶祝東深供水工程60周年

 贛深港媒體聯合採訪活動啟動

 清清東江水,濃濃三地情。3月1日,東深供水工程建成、通水60周年當天,慶祝東深供水工程建成60周年贛深港媒體聯合採訪活動在江西省尋烏縣啟動。江西日報、深圳特區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有關負責人,贛州市及東江源頭三縣尋烏、安遠、定南的有關負責人出席了活動。

图像_2025-03-01_223212166.png

 東江之水,從尋烏縣椏髻缽山發源,自北向南浩浩蕩蕩流入廣東和香港,滋養着沿途的大灣區4000萬同胞,成為粵港兩地重要的「水塔」和生態屏障。

 東深供水工程是一項長距離、大流量、跨區域的大型調水工程,主要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深圳市和東莞市沿線8鎮提供飲用原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該工程自1965年建成至今,不僅是一個水利工程,更是內地與香港緊密聯繫的樞紐,成為內地人民與香港同胞血濃於水的見證。2021年,中宣部授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時代楷模」稱號。

 江西日報社總編輯張天清介紹,本次聯合採訪活動旨在深入挖掘東深供水工程60年來的歷史沿革、建設成就與深遠影響,以及源頭和沿線各地政府、群眾為保護生態作出的無私付出,全方位、多角度展現東江水如何跨越時空,持續潤澤香港、深圳及沿線地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提升。此次聯合採訪活動,不僅是對東江水和東深供水工程歷史貢獻的崇高致敬,也是對「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生動詮釋;不僅是一次對歷史的回望,更是一次面向未來的展望。

图像_2025-03-01_223218315.png

 尋烏縣委副書記、縣長何善祥表示,尋烏是江西省內東江流域面積最大、水流量最多的源頭縣,占江西境內東江流域面積的56.5%,每年流入東江的水資源總量超18億立方米。作為東江源頭縣,精心呵護好東江源頭這「一泓清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近年來,東江源頭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東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希望能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尋烏與粵港兩地的聯誼交流,共同守護好東江源、東江水。

 啟動儀式後,三地媒體與水源三縣相關部門同志舉行了座談會,並實地走訪尋烏縣三標鄉東江源村、水源鄉東江源水庫等,調研採訪東江源生態保護情況等。接下來,三地媒體還將順流而下,報道東江沿線各地如何齊心協力保護環境;走進東深工程,採訪工程建設和歷次擴建改造親歷者;採訪香港各界代表,反映工程對香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作用,成為連接內地與香港民眾情感的橋梁,共同書寫「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篇章。

 採寫|江西日報 深圳特區報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張天清  肖意  王逍  劉佳惠子 李芳 方勝 黃慧/文 梁一航/圖

 頂圖:生命之源。廣東省水利廳供圖

責任編輯:靜文 東江清流潤紫荊!東深供水工程通水60周年對港供水300億立方米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