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政協委員、「就是敢言」執行主席 吳志隆
民主黨的命運走向,折射出香港政治生態的深刻變遷!暱稱「白鴿黨」的民主黨擁有30年歷史。曾經的香江大黨主導議會多年,產生過不少所謂「政治明星」,在香港政治中舉足輕重。如今卻面臨生存危機,甚至要考慮從此走入歷史。「白鴿」的興衰軌跡值得深思,民主黨從坦途走到絕路,固然是領導者本身的錯誤抉擇,但也是香港政治變遷及格局重構的一個縮影。
民主黨作為香港最早成立的民主政黨,曾引領香港民主化進程,在立法會和區議會選舉中屢創佳績。但該黨並未清醒意識到政治環境的動態變化,也沒有認識到無論是怎樣包裝的民主,都應以謀求大多數民眾的利益為依歸。曾自詡代表主流民意的民主黨,卻未能好好發揮代表民意與政府溝通的關鍵功能,相反竟企圖以盲目反對政府來樹立自己的「民主形象」,就連中央一再釋出善意,如2010年中聯辦邀請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副主席劉慧卿、資深成員張文光就政制改革交換意見,三位「老鴿」也因選舉考量而失去與中央聯手推動政改的黃金機會。這種政治隔閡不僅影響其政治功能發揮,更削弱了其存在價值。
民主黨在23條立法、國民教育爭論、「黑暴」亂港等多場政治風波當中,未能及時調整政治定位,甚至與香港的整體利益越走越遠,最終站在了政府、民眾的對立面,也讓該黨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
民主黨從坦途走向絕路,錯誤解讀民主可能是最關鍵的「死因」之一。該黨在政治議題上立場搖擺,譬如在「黑暴」風波中,一方面有許智峯、林卓廷、趙家賢等黨內骨幹直接推動暴力亂港行為,但同時該黨又口頭上訴求「和理非」。這樣既未能滿足激進支持者的訴求,又難以獲得溫和選民的認同,政治定位模糊,導致其支持基礎不斷流失。
民主黨的另一致命傷在於錯誤解讀「一國兩制」,在處理與中央政府關係時缺乏政治智慧,未能準確把握「一國」與「兩制」的關係。特別是在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和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的政治光譜發生顯著變化。但民主黨未能準確理解新制度下的政治空間與政黨的政治角色,最終喪失了政治迴旋餘地,失去了繼續參與政治活動的空間。
民主黨的衰敗之路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提醒香港的政治力量必須準確把握「一國兩制」的內涵,在維護國家主權和保障香港繁榮穩定之間找到平衡點。再者,香港政治格局已經重構,政黨發展在新的政治生態下,必須立足國家大局,服務香港長遠利益。任何背離這一原則的政治力量都將失去生存空間,如同民主黨一樣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