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預算案月底發表,財赤問題是關注焦點之一。財赤除了源於收入減少,更大原因來自支出攀升。
基本法規定,財政預算須「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回歸以來,政府開支增長幾乎與GDP增長同步,絕大部分時間均沒超過GDP的20%,即坊間所謂「黃金比率」。然而,受累於黑暴與疫情夾擊,2019/20年度的開支增長明顯偏離,並一直維持至今。
過去的非經常開支均低至相當於GDP的1%左右,但2019/20年度攀至3%,2020/21年度更因抗疫的特殊需要而勁飆到9.4%,無疑是期內推高開支的主因。惟隨着疫後復常,非經常開支於2023/24年度已回落到2%,為何政府總開支還是居高不下?
更值留意的因素,乃是經常開支。查此前經常開支均基本介乎GDP的12%至14%,但自2019年起卻明顯進入升軌,到2022/23年度且升逾19%,到2023/24年度仍高企於18%。毫無疑問,經常開支倘若升勢不止,甚而爭取掉頭回落,則總政府開支勢難恢復至「黃金比率」,尤其考慮到經常開支不屬特殊開支。